很多很多年以前,大家还只能在广播中听股评家侃股(为什么?我们另外再谈),有一次听众的直播热线就接了进来,既不问点数也不问走势,开口蹦出一句就是:“请问分析师,你是空仓还是满仓?”不夸张地讲,空中的寂静持续了足有30秒。
股评家是如何回答的,水皮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那令人窒息的30秒却叫人至今难忘。
屁股决定脑袋。
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一个满仓的股评家眼看着暴跌的指数,你让他作出明天继续下跌的评论会有多残忍,让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有多残酷,再让他浇灭心中的那点侥幸,你还让不让他活了?
同样,一个空仓的股评家眼看“祖国山河一片红”,你能指望他此刻心静如水泰然处之,你能要求他作出明天大盘继续扬升而不会调整的评论而心甘情愿,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可就真的是“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能够摆脱低级趣味的人还在股市里混什么混?
这是一个悖论。
理论上讲,作股评的要想客观,那么自己就不该操作,但凡有了操作,那必定就是当局者迷,如果还要在公开的媒体上指手画脚就更有可能起到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作用,如果这种误导再和主力机构形成了默契,那么就构成了事实上的操纵。
有人说,如果股评家的分析都是对的话,那他自己还不去操盘,还用得着在这挣稿费或者口水钱?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股评家们当然看中的不完全是那点稿费,而是大众传媒所能带给他们的名声,有了名就有利,就可能会有机构找你合作,和你分成,你就能成股托,把自己给变现了,甚至进而自己都能成为大庄或黑庄。中科创业案中的吕梁就是如此,化名K先生的吕梁为了炒作康达尔,把一个养鸡场塑造成一个集金融、医药和现代农业概念于一身的高科技企业,不仅频频在影响极大的《证券市场周刊》发表故弄玄虚的“讲政治”的宏观评论,而且不惜自己操刀炮制了一本《做多中国》的专著,如果不是合作者朱焕良阵前变卦,如果不是中科创业资金链发生断裂,如果中科系的股票没有发生雪崩,那么称吕梁为中国股评界第一高人绝对当之无愧。
股评家更多的时候会以受骗上当受害者的身份出现。
银广夏案发后,人们想到有位叫薛敦方的股评家出版过一本《中国第一蓝筹股》的专著,推荐个股进而著书立说的放眼沪深股市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薛敦方则辩称,自己的确到过上市公司而且不止一次,书中的材料又的确均由当时的总裁亲手提供,自己并没有造假,是冤枉的。
而所谓股民告倒黑嘴第一案的当事人熊劲辉最近更是绝地反击,把包括告他的股民在内的10个被告一举推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1000万、熊劲辉称1997年3月他在《亚太经济时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湘中药自信潜力无穷》推断该股将重复黔轮胎行情上涨4~5倍,根据来自于《香港商报》对湘中药原董事长的报道,山东股民据此操作造成的损失不应由他赔偿,山东法院判决他败诉不能成立,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对此案的报道破坏了他的名誉,据此他不仅告了原告张全民,还告了原湘中药的董事长、清华紫光、《香港商报》、中央电视台、《亚太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和《上海证券报》。
作股评的也不容易啊!
有一个现象,大家不可不察,那就是股评家指数是股市指数的反向指标,这是符合投资规律的一个现象,在资本市场上永远是少数人挣多数人的钱。
股评家恰恰很难做到“光荣孤立”。
他也是人么。
[2002-12-30 2:26:25 水皮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