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国有股减持方案,确切地说是为筹集社保基金而进行的国有股减持方案,财政部现在被搞得有点里外不是人的意味。
对于股民而言,财政部似乎扮演了一个高价减持“与民争利”的角色;而对于政府而言,不得不停止的减持方案,意味着职能部门办事不力。
水皮一直认为,现有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确在定价方面可以商榷,但是大盘跌成这样,就宣布停止减持,不管如何都造成了一个既成事实,即财政部成了替罪羊,这一点许小年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很多人为虚怀若谷的证监会公开征集减持方案而感动,而兴奋,而跃跃欲试。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越是这样,实际越是给大盘造成恐慌情绪。
其实,国有股流通、国有股减持和为筹集社保基金而进行的国有股减持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
国有股流通,指的是让占全部股本60%的不能流通的股票进入二级市场,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股市至少在结构上会达到完美状态,理论上可流通并不等于抛售,但是在二级市场和原始股的巨大价差面前,不让财政部抛售是不人道的,而财政部哪怕只要抛一股也足以压垮中国股市,别说千点,就是半点守得住守不住都难说。
国有股减持,指的是财政部根据政府战略意图,比如有进有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采取的行为,因为政府也是投资者,也有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如果,市公司前景看好的话,政府不仅不会减持,而且还会增持。理论上,国有股减持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局部的、相对的。
为筹集社保基金而进行的国有股减持,指的是,而且仅仅是为填补社保基金缺口而进行的特别减持,不具可比性和普及性。其原则、方式、方法及管理和一般意义上的国有股减持完全不同,一般国有股减持是建立在国有股可流通的法律基础上的,要减持国有股就必须先让国有股流通起来,但是为筹集社保基金进行的减持则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个前提,就是说,本来就是一个特事特办的事情,政府部门也完全可以和股民挑开窗户说亮话,消除大家推其及他的顾虑。
事实上,财政部长项怀诚在方案公布的那天在央视的讲话就是一种解释,但是没有捅透,以至于事隔数月之后被人拿来说事。
传统的中国文人追求的是经国治略,动辄就幻想自己拥有彻底“搞掂”的能力和智慧,明明是特事特办的事,非要拔高到大是大非,何去何从的程度,结果只能是“世上本没有鬼,人吓人,吓死人”。
不就是一个价格么,便宜一点不就得了。
干什么把简单的事情搞得那么复杂?
中央政府又有哪一位笼统提过要减持国有股来着?
证监会有让国有股流通的想法吗?
财政部又在替谁顶缸?!
[2001-11-30 5:43:20 水皮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