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转向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收藏

伴随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宏观调控或者说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199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第15条中规定:“国家要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二是抑制通货膨胀;三是促进重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四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2002年秋天,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将相隔五年的前后两个目标体系加以对照,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也日趋成熟,基本进入了公认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轨道。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理论界不存在什么分歧。但对现行经济背景下,不同目标间的先后顺序选择却存在诸多争论,即,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是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应该转变为“就业优先”?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继续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在于:从经济总量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实际上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意味着企业开工扩大,就业自然会增加。反过来,就业增加,经济自然会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的,特别地提“就业优先”并不必要。

粗略地看来,上述这种说法似乎是合理的,但现实却多少使人有些疑惑。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世界经济陷入普遍萧条的背景下,中国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维持在7%以上,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而同时,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到2003年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为4.5%左右,不过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估了中国的城镇失业率。此外,统计中也没有反映中国现有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即五亿左右的农民)的就业情况。如果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口应以亿计,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着全球最为严重的就业问题,这是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个现实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前面所提及的那种简单分析的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考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