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农地利用,系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见表7-1),在该时期之前,农村之劳动仍有剩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地利用不断趋向集约。此种集约利用农地之方式有二:一为增加农地利用日数,尽量栽培作物,使单位农地面积上,作物面积大幅增加,而使农地没有休闲之日;一为在单位作物面积上,多投入劳力及资本,以增加作物之产量。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商业之发展可以提供较多之就业机会,农业剩余劳动消失,农地利用因客观条件之改变,逐渐走向粗放,单位农地上之作物种植面积开始减少,而单位作物面积上所投入之劳动量亦下降,而以资本替代。但1974年因政府实施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农业受到激励,作物面积曾短暂小幅回升,而自1976年起,即持续快速降低。本章之重点,即在分析台湾作物种植面积之时间演变。
于宗先: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曾任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经济所研究员、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并兼任政府经济、教育、统计、研究等部门顾问、咨询委员。研究专长为经济预测、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等。主要著作包括:《经济预测》、《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突破经济观念中的茧》、《经济挑战的回响》、《经济发展启示录》、《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台湾土地问题》等专著17种,主编中、英文经济专业书籍30余种及发表学术性中、英文论文160多篇。
毛育刚: 1931年出生,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和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和教授、“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农经组组长、“行政院”农业发展委员会企划处处长、土地改革训练所所长、“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参事等职,现任台湾大学农经系兼任教授及“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顾问。主要著作有《台湾农村土地佃农经济调查研究》、《农业发展》、《农业、农地、农民》及《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等专著,发表于中外学术刊物中、英文论文百余篇,译作有《价格原理》、《总体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及《总体经济分析》等。
林卿: 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经济系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著有《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政策学》、《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等,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