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齐备、产业门类健全的基础层次,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富有活力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县域经济又是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可以说,县镇稳,天下平。20余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提升和社会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浙江县域经济的不断增强。因此,解读“富阳现象”,探讨和揭示县域经济脱贫致富规律,进而是2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对于尚未脱贫的县域经济来说,应是很有意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20余年光阴倏然而逝,如今蓦然回首,富阳巨变了。富阳不但告别了贫穷,成为名副其实的“富”阳,而且社会也得到全面的发展。数千年来,富阳的人民是勤劳的,山川是秀美的,资源是丰饶的,文化是悠久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一切并未为富阳带来现代文明和幸福生活,富阳人民长期生活在贫穷的阴影中。当时,一个强壮农村男子辛劳一年,所得不过百元之酬,更莫说还有无工可做者。20多年来,富阳山川依旧,风俗未变,可经济、社会却静悄悄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致富的奥秘究竟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告诉我们,表象是丰富的,深藏于表象之下的本质规定和规律却是简单的,因为真理总是朴素的。但是,这一奥秘不是学者在书斋中或理论家在象牙塔中经逻辑推演就能揭示的,而必定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得鲜明的直觉知识之后才能得到的。正如诺斯所说:“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理性思考,认为富阳致富的具体做法有千种万种,发展的途径有千条万条,成功的案例有千个万个,而规律性的东西却是不多的几条。这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树立以民为本理念,完善本源动力结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分层次看,就是在理念层、制度层和操作层这三个方面富阳都实现了重大的转变和创新。而这一转变的方向和原因,把茅于轼描述全国改革的话用于此十分贴切:“这个伟大的转变既非完全自上而下的,也不是完全自下而上的:既有国家政策的改变所引导和规范的变化,也有群众的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富阳的巨变是民众和政府合力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