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性与相机选择性的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收藏

为了验证“货币政策无效”命题,Barm等人(1980)将货币政策变化或者货币冲击分解成为可预期部分(规则性行为)和不可预期部分(相机选择行为),然后判断这些成分对于实际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Cover(1992)等人利用非对称性检验发现,货币政策冲击的方向对于实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美国的反向(收缩性)货币冲击要比正向(扩张性)货币冲击具有更为显著的实际效果。类似现象在中国货币政策机制中也显著存在(刘金全,2002)。由于“货币政策无效”命题的判断涉及货币政策的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本文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性的检验,主要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新的尝试。首先,我们采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新的货币政策指标,这不仅有助于验证货币政策冲击的非对称性,而且可以从利率杠杆角度增强检验结论的参照性和稳健性;其次,在进行货币冲击当中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性的非对称性检验基础上,我们利用多元VAR模型将各种冲击的动态反应函数估计出来,可以比较各种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性政策成分的作用效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