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开始直接参与到增长的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倾斜,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与此同时,分配的差距也迅速扩大。不论是宏观分配,还是微观分配问题都与改革过程密切相联系,表现在收入分配的各个层面上,也构成了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改革之初,国家通过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激励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旨在提高效率和消除平均主义的分配,推进经济发展。经过近20年的渐进式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基本确立,全国居民收入都有了长足的增长,但居民分配差距也迅速扩大,这表现在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扩大。这种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纳到打破平均主义的积极性范围中去了,我们必须从较大的历史跨度来重新审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由来、变化的速度、决定的因素及其影响的范围和趋势,以便深刻地认识中国转型时期的居民收入变化的规律性特征。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