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贫困地区发展论》序
在线阅读 收藏

读罢本书作者送给我的书稿,感到十分高兴。我的印象是,这不仅是一本研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专著,而且有实干家的理论,行动者的思想。因此,我很乐意为之作序。

加速经济发展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为之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经济发展意味着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三种基本情况的改善,即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情况的改善。其中,减少贫困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贫困地区发展》一书,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经济运行特征、发展的要素和框架的分析,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深刻全面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广西河池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扶贫脱贫的实践历程的总结,进而探索中国广大的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战术取向。因此,它的出版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本书研究的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其实是在中国如何反贫困的问题。这个主题十分明确。围绕这个主题,作者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从界定贫困的概念入手,进而对贫困地区的贫困进行了历史的和现实的透视,并就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的宏观特征、微观特征,以及贫困地区发展的种种要素特征进行了深层次的解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战略战术。为了说明这些战略战术不仅是理性的思考,而且是实践的纲领,作者对广西河池地区的反贫困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贫困地区的领导工作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这些是很值得赞许的。

当前,中国已出版了一些关于贫困与反贫困方面的著作,但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的尚不多见。本书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路。

第一,贫困地区发展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必须从缩小地区差距入手。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区域发展差距也可能要进一步扩大。要缩小差距,至少是减少其差距拉大的速度,一是靠政策,如对经济落后地区实行一些倾斜,加快其发展速度;二是靠自身优势的发挥,追赶发达地区,使区域差距拉大符合U字型规律,即先拉大后缩小。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绝对贫困的长期存在。现在中国还有58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在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时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研究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精辟地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374页)所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允许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正是共同富裕。这是解决中国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可以说这是外部的扶贫战略。但是,发达地区如何支持贫困地区呢?这是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首先,必须全党动员,政策倾斜,全社会扶贫济困,尤其是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财政再分配的方式向贫困地区注入更多的发展资金,向贫困地区安排更多的重点骨干建设项目,这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加强东西合作。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优势互补,前景十分广阔,但这方面还是薄弱环节,需要继续研究解决。

第二,贫困地区要调动内部积极因素,发挥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减少消灭贫困,只靠外部支持显然是不够的。

外在的支持,政策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必要的,但归根结蒂要通过贫困地区自我奋斗、自我发展才能实现脱贫。也就是说,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是根本的、最关键的问题。本书作者在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批判的同时,提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河池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战略是可行的。当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贫困地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将长期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无疑会给贫困地区的发展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贫困地区的发展难度会日益加大。因此,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已有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努力创造新的优势,是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

第三,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在加深改革、扩大开放、加速两个带根本性的转变方面。

到20世纪末,我们国家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个目标,当前就要打好扶贫攻坚战,着力解决58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本书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一是贫困地区应该努力争取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与发达地区扩大差距,并逐步追赶上来。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贫困地区有了较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交通、通讯、能源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困地区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已经开始掌握经济建设的许多经验教训,全社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已形成共识和行动。这些都为贫困地区今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贫困地区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步伐。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而且步子迈得比较快,使整个经济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贫困地区发展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步子也不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15年里,贫困地区必须加快从计划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尽快实现市场化,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基础。

三是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也要首先注重提高质量。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不是依靠资源的大量耗费,也不应造成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而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

四是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要不断调整、优化,要逐步迈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不能再搞那种规模效益差的小企业,也不要再搞那种技术起点低的产业。农业也要注重高产、优质、高效,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五是贫困地区要继续扩大开放。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不仅要加强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经验,而且要加强国内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富裕。

六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从本地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贫困地区由于本身落后,如果不顾自身条件,跟在发达地区之后亦步亦趋,就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难以占据一席之地。贫困地区也有诸多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必将给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这么说,贫困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之际,就是贫困地区经济繁荣之时。

七是贫困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贫困地区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落后,而且体现在人的素质落后。谋求发展,就必须改变现状,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改善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加快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和智力支持。

第八,贫困地区一定要继续解放思想。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经济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比如因循守旧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精神相冲突,又如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思想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观念相矛盾,“等、靠、要”依赖心理和懒惰思想与现代要求和自立自强、艰苦创业格格不入等。思想观念不转变,贫困地区就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1997年2月28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