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部大开发,有些人自然地就联想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西部及落后地区的开发,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效仿心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西部大开发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发西部(或不发达地区)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开发目的和方法上有重大差异,在开发基础和条件上也存在区别。因此,绝不能盲目照搬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西部的具体情况出发,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来加以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李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指出,美国的西部开发史,实际上就是美国人在荒原上建立起自己国家的一部经济发展史,这其中,既有移民们艰辛的劳动和创造,也有列强疯狂的争夺和战争,还有对弱国领土的征服和掠夺。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要通过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全国的普遍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中国的西部开发同美国的“西部开发”在开发基础和条件上也有所不同。美国在200年前开发西部时,西部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的处女地。而我们要进行的西部开发是在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展开的,物质资源和资产存量已相当雄厚,当前是再开发和向纵深开发的问题。同时,区位条件也不同,美国西部大都沿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而中国西部属内陆地区,没有出海口,且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等高山屏障,对外联系比较困难,这些都加大了我们西部开发的难度。
李京文同时又指出:尽管存在上述不同,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开发西部及不发达地区中的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李京文列举出这些经验:一是要恰当地选择开发的重点,如美国西部开发的产业重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首批移民根据当地地理优势,开始大量种植小麦和玉米,使这一地区变成美国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地。随后,由于石油、烟煤矿产和优质铁矿资源被发现,大湖平原地区在农业开发成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采矿业,并进而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了美国新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基地。二是领先科技进步。美国西部在农业基地开发伊始,就注重了机械化和科学化以及科学种田方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同时,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对西部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要重视环境保护。美国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弯路,最初的移民在田纳西河流域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致使灾害频繁。从1935年开始,美国国会通过了相关法律,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才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四是发挥政府和政策在西部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制订十分宽松的土地政策,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
李京文对记者谈了他对西部开发的思路,他说,西部开发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程,绝不是靠一场“运动”、发几个文件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地区就能办好的,要有立法支持,有国家和市场的双重激励,具体说来,一是要坚持走点、线、面结合的路子,而不能在面上铺开。“点”就是西部各省基础好的中心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等,这些地方科技人员集中、工业有基础,交通发达,可以少投入多产出,抓好这些城市可以通过它们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开发,形成“线”,再进而发展为“面”的繁荣。二是要坚持先开发有特殊意义的地区,比如特殊地理位置、特殊资源储备的地区,开发好这些地区,可以为整个开发战略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不能东部搞什么西部就搞什么,在开发产业时,不仅要研究国内的、今天的市场,而且还要研究国际的、明天的市场,新的产业一定要有国际竞争力。如中医药、信息产业。四是在资金投入上讲究产出效益,西部开发不同于扶贫,资金要用来扶持强项产业和地区,而不能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散来用。五是要各地注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根据自己的资源、人才、市场特点,适合搞什么就搞什么,不能一哄而起,全面开花。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查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