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奉的生活信念是:追求、热爱、勤奋、创新。
人生在世几十年,最多也不过“长命百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时间是有限的,追求却是无穷的。
有了追求,生活就显得充实,心里就充满希望。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家里的惟一财富是书。我小时候追求的目标是成为作家:矛盾、巴金、张天翼、托尔斯泰、普希金、雨果……是我的偶像。稍长,又想当历史学家、数学家。但最后却成了事先没有想过的经济学者。
从事经济学研究教学工作,特别是研究技术经济、数量经济这些新兴学科,倒也觉得很有兴趣。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太多的经济问题、技术问题,以及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问题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去探索,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多年来,我积极参加这些新学科在我国的创立与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对科技进步、生产率、经济预测、可行性研究、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参加和主持了三峡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工作,涉及领域广,难点多,任务重,需要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都很大,但越深入下去越有兴味。每当追求的目标一步步接近甚至实现,看到一本本专著出版,一份份研究报告脱稿时,便感到由衷的高兴。
不断追求的原动力是热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生我育我的祖国和人民,热爱不断关怀我的师长、亲人和朋友。有了爱,困难再多也不怕,任务再重也不烦。
追求的实现还要靠勤奋和创新: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聪明、灵性、环境、条件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没有决心、毅力和干劲,要想在事业上成功是不现实的。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对从事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从事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的中国经济学家来说,勤奋、实干与创新精神就更为重要。
20世纪即将过去,它是中国人民为独立和生存艰苦奋斗取得伟大胜利并走向振兴的世纪,即将迎来的21世纪充满希望与困难,中国将进入世界强国富国行列,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年代。新的时代对经济学界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中国的经济学者们将会有更多的追求,更大的成功。我愿意继续在这个队伍中不断地追求,不懈地工作,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为《经济日报》专栏所作,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