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依据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几项相关的社会调查,描述与剖析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一般状况、趋势和特点,并对其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文中所说的“欠发达地区”,是指就中国今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尚处于中间状态的省、市或县(包括中国东部的许多市、县)。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农村,还处于这样的地区。剖析这类地区农村和农民的有关状况,有助于使我们对中国现在的基本国情,能有一个较为科学和清醒的认识,而不致为两极某些情况模糊了我们的视野。
本文所依据的社会调查,主要是作者于1992~1994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7个县市16个村所作的有关农民社会流动的调查和作者的研究生在作者指导下于1994年在成都市的一个劳务市场对进城务工的300个农民的求职与活动情况的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农民或个人)及其所在县市和村乡是根据这样几条原则确定的:①它们能从各方面代表像四川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尚处于中间水平的地区的广大农村的农户与农民的一般情况;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上,在当地属于高、中、低三种情况的村乡(1992年人均年收入为801~1300元、401~800元、400元以下的三类村)都占有适当比例并使中等程度者稍多一些(16个村中有9个村);③在地理位置与所处社会环境方面,既有山区、丘陵、平坝的村乡(具体比例为3∶6∶7),又有靠近市县近郊的村乡(4个)和远郊的村乡(5个)。我们认为,上述样本虽然都选自四川农村,但也可以反映本文所说的“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农民的一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