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注目的两大问题。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推进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依靠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从1972年联合国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的热点已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与发展这一共同主题,这是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表明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拥有共同的未来,全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寻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已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在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是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表达了人类追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强烈愿望,也是当代国际社会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内容。
作为对世界《21世纪议程》的响应,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主席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论述中又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方针。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1979—1995年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9.5%,其中,“八五”(1991—1995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5%。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7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大体相当于7000亿美元。通过改革开放的推动,我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有关部门统计,仅1995年生态农业试点达2000多个,推广面积达900万公顷,完成造林合格面积470万公顷,封山育林新增面积350万公顷,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万公顷。全国县以上企业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3%、75.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到60.5%,万元工业产值烟尘、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产生量分别为0.031吨、82吨和2.31吨,比上年下降6.1%、6.8%和6.9%。上海、宁波、重庆、长沙、桂林、西宁、济南等市的一些环境质量指标有所改善。
同时,在环境立法方面也有了一定进展。仅在1995年,就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着手制订《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为环境管理法律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但是,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很尖锐,面临的形势是严竣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是高投入、低产出,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质高速增长,加上人口的继续增加,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负荷还在进一步加大,表现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增长快于综合治理能力的增长,总体环境质量恶化。目前,我国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1.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由于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1992年,中国SO2排放量为168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为2059万吨);CO2排放量为7.33亿吨当量碳,也居世界第二位(美国为15.81亿吨)。目前,能源消费是中国最大的污染源,能源系统产生的SO2和CO2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5%和90%。能源系统产生如此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已给中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我国的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49%,是继北美、欧洲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污染区。根据我国酸雨区11个省区估算,仅考虑酸沉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影响,经济损失每年已高达550亿元。
2.我国水资源本来就很短缺,污水排放量又不断增加,许多江、河、湖、海污染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危及饮用水。
3.由于大中型工矿企业在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的管理不善,以及污染严重、生产规模小、管理与技术水平都较低的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污染加剧的同时,并向农村急剧蔓延。例如,电力部门1990年小型机组(125MW以下)的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总装机容量的53%,中国的发电煤耗比发达国家高100gce/kwh又如,1990年,在全国6500多个化工企业中,86.4%的企业为小型工厂,生产工艺均以煤为原料,致使我国吨氨综合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倍多。再如,1990年,在全国数万个建材企业中(包括乡镇企业),仅有400个大型企业,能源消耗大,污染环境严重。
4.工矿企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带来的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也是影响城市环境、损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粉煤灰和煤矸石、炼钢废渣和工业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既污染了地下水、土壤,又占用了大量土地。
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在1996年3月份刚刚结束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解决方法。《纲要》明确提出:在“九五”期间,到2000年在人口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即2000年前5年和后10年,GN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和7%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贯彻这一方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
2.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原材料和能派利用效率,使生产过程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并减少产品消费过程和使用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镇绿地面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其它自然资源,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
4.加强对高耗能、高耗水、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的管理、监督与控制。通过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坚决取缔和关闭一批效益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进行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
5.增加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特别要加强淮河、晋陕蒙接壤地区、大江、大湖、沿海等重要地区的环境整治。环境保护投资不足,环境治理设施和能力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要坚持抵制通过牺牲生态和环境取得经济效益的做法。
6.加强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强化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活动,以多种方式引进外资,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方面的差距。
总之,中国在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搞好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方面,任务很重,工作很多,要求全民族积极参与。
(本文是在“中荷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国标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