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面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在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这两个战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科教兴国”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内涵和目标。不依靠科技进步,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只能继续走依靠增加投入,浪费资源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应从两个方面全面地加以理解:一是发展与持续的关系;二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要发展,二是要持续。放弃发展,持续则毫无意义。只顾发展而不考虑持续,发展最终将是一种空想。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最佳结合。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我领会指的就是这种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它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具体的实施途径。

例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农业。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稳就有可能导致工、农业的比例失调,导致社会的不稳。但是,怎样加强农业,靠什么来加强农业,路子是多样的。最近我应邀访问了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座落有太行山、王屋山,著名的故事“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村就在该县。这个县级市原来工农业都不够发达,筹到一点资金后,先投向农业,还是投向别的产业?该市领导实施一种“反弹”战略,即先发展工业,后发展农业。该市“八五”期间GDP年均增长22%,财政收入由1991年的0.5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亿多,这些财政收入70%靠市属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提供。由于市里财力较强了,他们就有可能去加强农业和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自1995年开始,济源市将工业积累“反弹”给农业,对农业实施优惠政策。抓生态农业,抓工业资源型农业(羊绒)、抓农田水利建设。可见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持续”奠定了基础,农业的“持续”又为发展工业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阻力是多方面的,除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外,还有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和缺乏环境意识等因素。我国自80年代以来就强调了要加强科技和教育,1995年起又正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知识保障和环境意识保障。问题在于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业家们应能自觉而积极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各项措施,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以技术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来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全社会和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盲目乐观和过分悲观是不必要的。态度要积极,行动要务实。今天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进步是和科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包括宣传呼吁和研究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努力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这一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无论在国内外都还不够成熟。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对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超前性的研究。这是摆在我们科研工作者面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本文原载《中国环境报》1996年5月21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