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国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流失问题:分析与对策
在线阅读 收藏

学生流失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中国,流失问题更为严峻,已日益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1980—1988年,我国流失学生达3700多万人,约占我国现有文盲总数的15%之多。仅1988年全国普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流失学生达757.7万人,比1987年增长34.3%,比1986年增长38%。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人力资源本已严重缺乏的贫困地区,流失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估算,1990年,全国有109万名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而这些儿童绝大多数是集中在贫困地区。例如,据“希望工程”赴贫困地区百县考察团的调查,安徽观山县流失率约达26%,陕西省榨水县1990年平均失学率为15.8%,在边远的丰北河乡小学生流失率约达58.4%。

广义地看,贫困地区流失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大大增加文盲,浪费教育资源,从根本上阻碍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它具有极大危害效应:(1)浪费效应——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失学后,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等于白白投入。(2)阻碍效应。——使普及义务教育受到阻碍,大大加重扫盲的工作难度。(3)迟滞效应——迟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4)循环效应——使贫困地区更加贫困。(5)双阻效应——一方面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阻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个人成长。

因此,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学生流失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编研究报告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对策思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