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地处闽粤交界,总面积2311.7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502,985人。平和县是革命的老区,福建省农民暴动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但由于处于山区,地少田薄,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文化的闭塞与经济的不景气等,平和县被列为省定的扶贫县。
平和县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复杂的原因而长久积淀下来的贫困是不容忽视的。许许多多的孩子迫于生计问题,被剥夺了上学求知的权利。1989年,平和县失学人数是897人,其中因贫困而失学的占70%。贫困也使很多学生成为“准流失生”。在我调查的四十多个学生中,大部分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相当部分在150元以下。有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上了几年的学,还一直都交不起学费,全由老师或学校垫付,加重了老师和学校的负担。贫困地区的老师不但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得承担劝学的任务。他们的工资原本就不高,但为了让学生上学,只好将自己用来养家糊口的钱为学生垫付学费。有的老师不得不向别人借钱,来解决家中的困难。而学校的经费原本就少得可怜,每年还要给15%的学生减免学费。另外,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异常匮乏,一些高山地区甚至无法解决教室危房的问题,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严重地影响到了教学质量。
经过五年扶贫,平和县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27亿元,比1988年增长7.9%,人均收入增加76元。经济同时也推动教育事业的前进,尤其是通过集资办学,鼓励多种社会渠道作贡献,平和县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平和全县有完全中学7所,初中16所,职中2所,全日制完全小学247所,初小14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75,507人,其中小学生57,275人;中小学教职工4,915人,其中小学教职工3,305人,包括民办教师836人。全县现有幼儿园(班)171所,三至六周岁幼儿在园数为7,407名,幼儿教师349人。1990年,平和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9%,筑固率为100%,普及率为97,9%,毕业率达100%,连续五达到省规定的一类标准的要求。同年,平和县的小学基本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
和平县山区贫困,人口多、学校布点散,加上经济落后,县财政十分困难,因此,要实现“一无两有”,要发展基础教育无疑是十分艰巨的。如果仅靠国家补助或财政拨款来扶持,那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唯有根据本县实际,广开渠道,发动多种社会渠道作贡献,集资办学,才能有效地解决经费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