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希望工程”第一期实施状况分析
在线阅读 收藏

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服务社会”、“造福后代”,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为宗旨,于1989年10月宣布实施以救助我国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希望工程”。1990年,在全国含重点扶贫县较多的十九个省区的40个贫困县推行、实施了“希望工程”,首批共救助了一万名失学少年重返课堂,建立了五所“希望小学”。

“希望工程”集中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的大力关怀和支持。“希望工程”第一批实施近二十个月,从“希望工程赴贫困地区百县考察团”的调查看,第一批实施已收到良好的目标效应和社会效果。据百县考察对23个已实施“希望工程”的县所作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希望工程’的实施对缓解本地区教育危机的情况”一题中,选择“有积极作用”的占75.83%,选择“有很大作用”的占15.06%。“希望工程”得到了失学少年、少年家长及贫困地区教师、教委的普遍欢迎,100%的问卷认为“非常有必要实施下去”。可见,“希望工程”已在贫困地区播洒下了“希望”的种子,为它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良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通过实施“希望工程”,各级领导机构的各种功能、制度等也初具规模,这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首批救助”是大范围深入救助前的“预演”和实验,具有激励意义。“希望工程”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的可行性工程:一是对我国贫困地区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二是对我国教育现状充分分析、估计的基础之上;三是符合且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工作职能及其自身特点、特长的基础之上。“希望工程”的目标指向具有“五个特征”:(1)时代性——符合时代的需求,是中国立足世界的保证;(2)国民性——它顺应人民的呼声,因此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而大力的支持;(3)未来性——它向我们展示着“希望”的前景,对人心、对社会有一种向上的引导力;(4)基础性——它立足基础教育,这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也是兴国富民的根本,是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之基础;(5)统领性——教育几乎是社会所有问题的核心。抓住了教育,也就抓住了全局。以此为立足点,有助于社会各界形成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潜能。这“五性”的综合,即是“希望工程”的魅力所在,是得到各界关怀和援助的原因。

因此,“希望工程”是一个教育的救助,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教育”和“未来”的特性,使它牵一动百,涉及并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使“希望工程”走出广阔的“希望”之路,要使“希望工程”真正为中国的光辉未来捧上“希望”的花束,就必须立足社会全局,必须面对未来的需求,从社会大系统,从未来发展趋势,来构筑我们的蓝图,调整我们的策略,从而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可行性优化模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