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水与平谷古代文明
在线阅读 收藏

平谷位于北京市东部的燕山南麓,几乎是三面环山,西和西南面是开阔的平原,河流大部分呈东西或北南流向,形成的河谷台地和冲积平原,是远古居民从事农耕生产和定居生活的良好地理条件。

大约在一亿年前后的燕山造山运动中,造就了众多的山间峡谷,因而西起太行山,东至山海关以东的沈阳地区,纵横出现许多大小河流,汇集成多条奔向渤海的大河。这种在燕山南北大体相近的自然环境中,远古居民创造出文化面貌近似的古老文化,平谷发现的上宅和北埝头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别坐落在泃河及其支流洳河的台地上1180868;泃河中游的三河县的孟各庄,也有同一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180869;与这三处遗址文化面貌接近的还有滦河及大凌河流域的燕山南北河流台地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尤以燕山南麓发现的最多1180870。虽然平谷的两处遗址的发掘面积还不很大,整体文化面貌有待进一步发现和评估,但就其已公布的文化内涵而言,已经清楚地表明它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农耕社会的北方典型文化类型,又与燕山南麓文明初曙时期的红山文化及其前身有着密切关系1180871,因而平谷这块古老土地上创造的远古文化汇聚到中华早期文明的行列之中,是理所当然的。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泃河及其支流汇聚成平谷区全境唯一的大河,全区又三面环山,同相邻区县相比,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样的地理特征,是解开六七千年前平谷何以能产生如此古老的人类文化遗址之谜的一把钥匙,除了燕山脚下丰厚和肥沃易于农耕的黄土之外,更主要的是水源丰沛,境内的大小河流纵横,正是这些河水浇灌出远古居民奔向文明的绿色之路,成为古人赖以生存而又无可替代的天赐条件。古代的平谷,确实具备了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和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经过数千年的合理垦殖,到了汉代,这里已开发成富庶地区,《后汉书·耿弇传》称幽州为“天府之地”,而平谷又在渔阳郡中部,比燕山北麓自然条件更优越。水资源是这种优越条件的重要方面之一,隋、唐以前的平谷比现在平谷的辖区面积大,很可能三河县的北半部那时应在平谷的管辖下,可从《耿弇传》得到启示,“光武遣弇与吴汉(等)十三将,追贼至潞(按今通县)东,及平谷。”由此知汉代平谷与通州是相邻的,直到唐开元四年才“析潞县地置三河县,属幽州(按即汉代渔阳郡)”,即唐以前无三河县(详下文)1180872。这就使我们在较大的范围内了解平谷自然地理状况,是完全符合渔阳郡县的设置自然地理实际的。古代平谷西境有鲍丘水,又称沽河,还名为潞河1180873。东有泃水和众多支流,后者流贯全境,将其视作滋润平谷土地的母亲河毫不夸张。故应把泃水对平谷古代文明的影响详加申述。

平谷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山地,有险关阨道与密云和遵化、蓟县相通,更有涓涓细流在山谷中流淌,相邻的细流汇成溪水,再集成小河,众多不同方向的小河流向低洼的平坦地带,终成较大河流,泃水就是这样形成的一条河。

郦道元对《水经》中关于平谷河流的注解较为清楚,是我们了解平谷水文历史演变的权威史料,从中看出郦氏比清代人的地理知识准确的多,注文云:“鲍邱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沟水断,众川东注,混成一渎,东迄其县北。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西北抱犊固,南过平谷县故城东。”又云:“其水南流入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交,去三十许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泃河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迳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於泃河。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东,侧城南出。”杨守敬《疏》曰:“赵云:《方舆纪要》临泃城,石赵置,亦曰临渠,后魏废,唐武德二年置县。”《注》文又曰:“《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邱水。”这段注文把泃水和洳河的关系,以及二水在平谷地区的流向都交代得比较清楚,只是二水交汇地点和水道数量稍有出入。

明清的学者在《水经注》一书有关泃河记载的基础上,又结合史书做个别订正和一些细化工作,以顾祖禹对泃水的说法最为翔实扼要:“泃水,一名广汉川,在州北四十里(按:州,指蓟州),发源黄崖口,一支流经盘山之阴入平谷为泃河,一支东南流,经盘山之阳过三岔口,入宝坻县之白龙港。”1180874《日下旧闻考》的作者同意顾祖禹说法,叙述泃水时全文抄录此文,可见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对泃水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实顾氏关于泃水的描绘只是一个大概轮廓,实际上泃水的具体走向和支流的聚合,在《水经注》时代就记述得比较全面概括且条理分明,清代人只是沿袭旧说,没有新的发现和补充,难免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今人详加勘察,细致勾画河流的走向,方能折射出古代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的自然地貌,为了解和认识古人开发利用平谷山川土地,打开一扇遥想古代文明之窗。

泃水发源于黄崖关,分为南北两支溪流,北溪(即泃河之源)流入平谷正东,与西南方的盘山主峰相去甚远,清人说泃水经盘山之阴向西流不免有想当然之嫌,应与予纠正。北溪水前行又有发源于平谷城南八里的泉水山上的小碾河注入1180875,该水今名南干渠,因其流入海子水库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另有一条小河在海子庄流入北溪水,而北溪水再向西流经南独乐河镇以东,与发源于密云南流的川水会合,才真正形成泃水主河道。一路西行的泃水到张辛庄以南又会合南流的独乐河水,此水的特点是“或伏或见,断续不常”1180876。独乐河源出自抱犊固(密云县),流入平谷境内,而今平谷京东淘金谷、湖洞水,可能古时也都是独乐河水的源头。此时向南流的独乐河与从黄崖口流入平谷的北溪水交汇后,泃河水势加大。在此之前,发源盘山北麓西北流向的盘山水,在望马台村北流入泃水。独乐河水之西还有自北而来的多条川流汇入泃水,而后泃水折向南流,迳马各庄地段有西北流向的马庄河注入。进入平原地区的泃水弯曲西行,流迳平谷城南,迳城西南与由北来的洳河交汇。据《畿辅通志》考证:“洳河,在三河县北五十里,源出密云县,迳平谷县,又西南流入县界合泃河。”这是清中叶学者站在三河县地理位置看两条河流的主次和流向,不仅与两条河的实际走向不符,而且把洳河看作主流,泃水视为支流,同传统的看法大相径庭。这样的认识较《水经注》的叙述大为逊色,郦道元对《水经》中关于平谷河流的注解比较符合实况,确实比清代人的地理知识准确和科学,明确指出在洳河注入泃水之后还有五百沟水(今名金鸡河)注入泃水,显然是把泃水视为主河道。《水经注》的叙述是正确的,完全符合两条河水的走向。自泃水源头至五百沟水相会处,其间还有多条流经燕山峡谷的溪水汇入泃水,由东而西有将军关石河、土门石河、黄松峪石河、熊儿寨石河、镇罗营石河等。今天这些季节性河流在植被覆盖山峦和大地的远古时期,恐怕很少断流。泃水前行再流经南宅、马坊进入今三河县界的双村等村镇,有发源于灵山的泉水注入,该泉水俗名小清河。此灵山清代早期属平谷县管辖。与洳河台地上的北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同一类型的文化,在今三河县孟各庄发现不是偶然的,该遗址在双村之西的泃河旁,说明两处遗址的地理环境相近,只是后世人为的疆界把他们分开了。实际上三河县名出现较晚,原名临泃县,《方舆纪要》云:临泃“石赵所置,以临泃水而名”,这已是南北朝时的事了。《纪要》又考证“唐开元四年分潞州置三河县,以地近七渡、鲍丘、临泃三水而名。”1180877可见临泃或三河确实设县晚于平谷,完全有理由认为那些近平谷地界的三河县村镇原来当属平谷县。

平谷县境内除泃水、洳河等河流外,还有许多沼泽湿地,使面积不大的平谷县,储存相当多的水资源。明清时期人们还知道平谷县有夏谦泽,据顾祖禹考证其泽在“县东北百余里,晋隆安初,后燕慕容宝为拓拔珪所追,自中山至蓟,徙府库北趣龙城,珪将石河头时屯渔阳,引兵追之,及於夏谦泽,为慕容会所败。胡氏曰:泽去蓟北二百余里。今县东北有海子,或以为即故泽也。”1180878此事原载于《资治通鉴·安皇帝甲》卷一〇九。龙城在今辽宁朝阳市,大军正可自平谷东北部抵达龙城,而夏谦泽所处的位置,正是行军途中必经之地。况且这样的史实出自大史学家司马光手笔,他绝不会将三河县西的夏店镇北的夏泽,误为夏谦泽。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夏谦泽既在名为海子的地区,那么顾氏所标距县城里数可能有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夏谦泽所在地的理解。此外,平谷还有“泉水地湧,一决(掘)而通水与田平,一引而至,比比皆然”的好地方,如“平谷县之水峪寺及龙家务庄,三河县之唐会庄。”1180879笔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亲见邻近马坊的泃水东岸普贤屯、曹庄子、双庄、大唐会、小唐会(按:今分别称唐回和唐回店)及其以北地带,确实有掘地湧水的现象,表明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很浅。当地农民耕种低洼之地采用两种方式,不习惯种水田的农民便采取挖沟排涝方法,改洼地为旱田,利用肥沃土地;另一种方法是因势利导,部分低洼地早被官府和部分有开创精神的农民看中,开辟为稻田,土地和水资源全被利用。如《畿辅通志》所载,平谷“龙家务、水峪寺等处营田,引泃河及山泉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明臣徐贞明历指京东州邑以龙家务、水峪寺为著。今按其所指,委员相度,置闸疏渠,果成膏埌,而相近之东高村、稻地庄亦有山泉,次第营治,以收其利。昔之托诸空言者,今则征其实效矣。”这样的事实在平谷有些地区一直沿袭到上一世纪前半叶,笔者所见普贤屯、双村、唐回等掘地湧泉之处,确有部分土地把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故明代姜扬武认为《周礼·职方氏》幽州“其谷宜三种”是指黍稷稻而言1180880,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上古时期古人已经合理开发利用这里的水利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足见古人对乡土的热爱、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是密切结合的。还应该指出,泃河还有通舟楫之便,可以从天津上溯到平谷,百姓称此种运输船为粮船。明清和近现代对平谷水的利用是多方面的,上溯人烟希少的荒远古代,或进入文明以后的时期,山林植被未遭人为大规模破坏,水土保持良好,故而古代平谷的水资源必然相当丰富,展现出农牧业生产发展美好的图景。

以上所论可知,中古时期平谷河道纵横,水源丰富,文明初曙阶段或进入文明以后,平谷的水文地质条件更好,很适宜农耕社会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汉时期这里已经相当富庶,所以耿弇才会说平谷属于河北的“天府之地”,完全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而物产丰富的先决条件是平谷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和勤劳的人民,创造出平谷的古代文明,直到明清时代仍在积极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上述河流附近开发水田,种植稻谷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水与平谷古代文明的关系看,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即:

(1)自远古时期的平谷上宅文化到刘家河商代遗址,乃至战国和两汉时期对平谷的开发,以及明清两代稻谷的种植,都集中分布在大小河流两岸或低洼潮湿之地,这一现象既符合古代居民顺应自然环境的生存规律,也反映出古人保护自然环境的朴素行为观念,是很值得重视的生产发展经验和思想文化现象。

(2)上宅、北埝头遗址和平谷与三河交界处的孟各庄遗址内涵相近,均在泃河或其支流的台地上,滦河上中游也有相类似的原始文化遗址1180881,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上游的古代先民遗址,最具有特色的是红山文化1180882。这些遗址无例外都在发源于燕山的河流旁的高地上,说明河流孕育着原始文化,红山文化的先民已处在文明的大门口,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它突然衰落了,而且古遗址分布地区已经干旱,甚至沙化。然而位于燕山怀抱的平谷则不同,逐渐成为“天府之地”。究其原因,当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不无关系。这一点是很发人深省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