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根据古籍记载黄帝所创造的业绩,并以现代考古学积累的大量资料印证,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传说中的黄帝等英雄人物,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生活在距今5000—7000年前的中原地区一个强大的姬姓原始部落首领,不过,“黄帝”是后人加冠给姬姓部落首领的世袭称号,而不是某个自然人的称号,因而带有群体性质。当然,既然是部落首领的称号,那么无论哪一代首领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黄帝”又是真实可信的人物,具有历史人物的品格
比起前两说,黄帝兴起于今河南新郑之说,其可信成分则大得多。《帝王世纪》第一曰:“黄帝,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今河南新是也。”此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陆应明的《广舆记》皆云黄帝生于新郑的“轩辕丘”。这些古籍,虽不能信之凿凿,其言必有所本。今新郑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黄帝的传说,其中有些传说还有“迹”可寻。如所传黄帝出生的“轩辕丘”在今新郑北关,黄帝经常活动的具茨山在新郑城西等等。《庄子·徐无鬼》曰:“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在此山中又留下许多“遗迹”,如黄帝“拜华盖童子处“、黄帝避暑宫(山洞)、嫘祖娘娘洞、风后城、大鸿屯兵处等。还有后世纪念性建筑,如黄帝祠、轩辕庙等。当然,上述种种还带有传说性质,但是为何别处没有如此之多的传说呢?恐怕应有所本。今郑州西山发现一座相当于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期城址(距今约6000年以上),此城还在传说有熊国的范围内,故有学者认为该城就是黄帝城
至于黄帝生寿丘之说,和者甚寡。《帝王世纪》第一曰:“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穷桑也在曲阜附近。《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之北六里”。山东曲阜一向为太昊、少昊、蚩尤等为首的东夷族占据的地盘和活动的中心地带,不可能是作为华夏族始祖部落的发祥地。黄帝生“寿丘”,有学者认为是“轩辕丘”,其地在今新郑(如前所言)。黄帝也未见迁都曲阜,只是在打败蚩尤后,曾到过豫鲁地区巡视。《韩非子·十过》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指后代蚩尤族首领)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因战败而臣服的东夷族毕恭毕敬地接受黄帝的视察,这同黄帝出生地毫无关系。此西泰山当在河南汝阳县境,与东泰山遥遥相对。
此外,《史记·五帝本纪》的唐张守节正义所引《舆地志》曰:“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但是,他同时又罗列黄帝受国有熊和黄帝生寿丘,所以并不表示肯定《舆地志》之说。综观古籍,黄帝只是在阪泉和涿鹿两战时期以涿鹿为都(基地,或作战指控部所在地),似乎不是黄帝初都,更不是黄帝部落的发祥地。比较上述诸说,还是黄帝部落最早兴起于今河南新郑较为可信。
当然,黄帝部落由最初一个氏族,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其间“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几处地域都曾是黄帝部落活动的场所,或某个时期的活动中心。某个时期的活动基地同最初的发祥地,当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探索不同时期黄帝部落在何处为都邑(或做聚居中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探索黄帝迁徙的路线。
在上世纪中叶,徐旭生信从黄帝起于陕西黄土高原的观点,曾这样描述过黄帝氏族的迁徙路线:“炎帝及黄帝的氏族居住在陕西,也不知经历几何年月。此后也不知因为什么缘故,一部分逐渐东移。黄帝氏族东迁的路线大约偏北:他们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跟着中条及太行山边逐渐向东北走。今山西省南部沿黄区域,姬姓的建国很多。”
我根据对古籍及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资料的分析,也可以说黄帝氏族发祥地在以今河南新郑为中心的豫中部地区。当黄帝氏族的人口大增,需要扩大生存空间时,又同时受到以河南淮阳为基地的老牌炎帝部落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向北方发展,其中一支由黄帝率领,越过潼关进入陕西关中地区,并在渭河流域一带肥沃的土地,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在这里的土地仍然有限,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不断迁徙寻求新的大片土地。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和周边原始部落的状况,他们不可能向西越过秦岭山脉;也不可能向北迁徙,因为那里的土地贫瘠;唯有沿黄河北岸和太行山边进入华北大平原更为有利。大概经过两三代黄帝的努力,最终在华北大平原扎下根来。以今河北涿鹿县为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黄帝部落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支部落联盟。因此,黄帝在这个地区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两个强大的部落。阪泉之战的胜利,迫使炎帝和黄帝结盟,涿鹿之战的胜利迫使蚩尤部落臣服,同时也使中原诸多部落纷纷向黄帝表示臣服。即所谓“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上述黄帝族的发祥地和迁徙路线,主要根据是古籍的相关记载以及仰韶文化分布状况描述的。现代考古学资料,已证明仰韶文化是黄帝时代的文化,古籍所记载的黄帝主要业绩,如种五谷、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发明冶金术采铜铸器、令臣仓颉造文字和始会筑城等,都可以在仰韶文化遗存中找到相关物证
当然,黄帝族活动的地域界线是难划定的。这是因为在古籍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记载。唯一的线索就是古籍记载下的零星传说。我们只有以这些记载的传说为线索,再加上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来印证。
关于黄帝在华北平原的活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又曰:“与蚩尤战于阪泉之野,遂禽杀蚩尤。”那么,阪泉和涿鹿在哪里?《括地志》云“阪泉”即今名黄帝泉,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而《太康地理志》则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词。”两说相去不远,可信其在涿鹿城东附近。至于涿鹿是指山名或指城?实在无大差别,因为城在山下平野处。这个涿鹿地望又有“涿鹿县”和“涿郡”或“涿县”两说。倘若考虑到时过境迁以及历时长久大战役及其战场多变动等因素,分歧并不奇怪。今河北北部的涿鹿县和涿县(古涿郡治)相距百里以内,完全可在大战场的范围内。《逸周书·尝麦》篇云:“蚩尤乃逐帝(指炎帝)争于涿鹿之河(阿)”,而黄帝却“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此“中冀”地望亦无实指,可能为冀中。那么,涿鹿和冀中是两地而不会相隔很远。如今之河北省地图而言,涿鹿县在河北中部偏北或北部偏南,笼统而言之,涿鹿县亦在“中冀”之范围。不过,涿鹿县既然为汉代设置,《史记·五帝本纪》所指的涿鹿,当为今涿鹿县无疑。那二次战争亦发生在今涿鹿县与涿县一带。也就是说,黄帝在华北的活动中心就在这一带地区。
在今河北省的中南部有着仰韶文化的丰富遗存。即在邢台以南的漳河流域,如磁县下潘汪、段界营,永年台口等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大司空村和后岗类型并存;在河北中部的唐河至大沙河之间,广泛存在着仰韶文化的主要类型——庙底沟类型
从河北的涿鹿、怀来县直往东走,进入北京市的昌平、平谷一线,我们发现这一带仰韶文化遗存亦很少,且内涵较为简单。昌平雪山村遗址和密云县燕落寨遗址等,都有仰韶文化后冈类型遗存,彩陶不多
从古籍记载黄帝的活动于涿鹿一带的传说,以及查阅考古文化资料,我们可以说:燕山是黄帝在北方华北平原活动的北界,燕山南麓仍有活动的余地,燕山以北地区已不是黄帝的势力范围了。内蒙东部和辽宁西南、吉林西部所发现的红山文化,及红山文化所包含的仰韶文化因素,则是通过陕北向内蒙河套地区如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等向东发展和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黄帝活动北线地域限于燕山南麓。作为仰韶文化的创造者,黄帝族在这一带的活动,对当地的原始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使社会向文明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