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记载“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距今已有4700余年。《辞海》载:“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现存《内经》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黄帝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远古的伟大人物,是人们崇尚敬仰的英雄,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黄帝仙逝之后,葬于何处,确实成为后世不解之谜。仅目前本人所知,黄帝之陵在全国陕西黄陵县有之、河北邢台清河县有之(当地称黄帝坟)、北京平谷县有之,全国其他地方是否还有黄帝陵尚待调查。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记载:黄帝陵(Memorial Mausoleum of Legendary Emperor Huangdi)在陕西省黄陵县西北1公里的桥山上。黄帝名轩辕,相传为中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战胜蚩尤、炎帝各部,统一了中华民族。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路经此地,始建祭台,以后历代均在此祭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冢坐北面南。占地面积达1300余亩。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有一石碑,为明嘉靖年间唐其锜手书“桥山龙驭”4字。再前为一祭亭,亭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陵园周转砌筑砖墙。东南侧辟棂星门。陵前正南为一夯筑高台。高20余米,俗称汉武仙台。东南麓有黄帝庙,创建于汉代,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由西麓移至今址。以后各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时修建。庙内有正殿、碑廊、诚心亭等建筑物,古柏成林。
黄帝陵在历代均有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由黄陵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
坐落于河北邢台清河县城东南方向约20公里处的黄帝坟,虽然不见经传,但是在当地的百姓心目中也是对远古伟人——黄帝敬仰崇尚祭祀的地方,这里有高大的封土,周边近百亩良田作为祭祀活动场所、不予耕种,每年都有炎黄子孙前来焚纸燃香,载歌载舞。
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黄帝陵,据了解在战汉时期其规模数百亩,陵上古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香火不断,朝拜的人群络绎不绝。现有的建筑依然巍峨耸立,大殿正门上方有“人文始祖”之匾额,殿内楹联有“功莫伟物奠基华夏,德莫大物泽披九州,业绩崇物开疆拓土,绩莫高物肇启文明”由此就不难看出当地百姓对先祖黄帝的敬仰之情。
黄帝陵究竟何处为真,众说不一。《括地志》载:“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此“涿鹿故城”即俗所谓“黄帝城”,亦称“轩辕城”,在今涿鹿县城东南30公里三堡村北。“黄帝城”城址坐落在一高大土丘上,南北长510~540米,东西宽450~500米。城垣夯筑,残高5~10米,底宽10米,上宽约3米。《史记》中关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记载均与涿鹿有关。《魏土地记》载:“下洛城(今涿鹿县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晋太康地理志》载:“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史书上把涿鹿故城视作黄帝的都邑,把古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历史活动及历代帝王祭祀黄帝与涿鹿地望联系在一起,不能说毫无依据。炎黄文化在涿鹿的史迹遗存,其密集度、丰厚度实属罕见,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均在此创建伟业,留下了系统的、大量的遗址遗迹。如定车台、蚩尤城、蚩尤寨、蚩尤坟等古迹遗址亦清晰可辨,保存尚好。黄帝城的木质建筑物虽荡然无存,但在黄帝城遗址,泥质灰陶、黑陶随处可见,偶尔还能看到红陶等许多文物。从现有的石器、陶器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均有,尤为龙山文化为典型。据《竹书纪年》记载推定,龙山文物的年代正好与黄帝所处的历史时期相符合。上述情况说明,涿鹿确实是华夏各族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开基立业之地,是炎黄文化的发源之地。北京平谷与涿鹿仅有数百里之距,涿鹿为黄帝之城,北京平谷为黄帝之陵。根据地望推断,死后应葬于距离不太远的北京平谷。北京平谷山清水秀,依山傍水,这里成为黄帝安葬之所,也是合情合理的,他不应该把遥距数千里的陕西黄陵作为安葬之地。此外,传有河北邢台清河黄帝坟(陵),但目前证据缺乏,史实不足,此陵不能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