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出土的铁刃铜钺
铜钺始见于夏代,主要流行于商、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已属少见。铜钺为劈兵。依装柄方法的不同,可划分为无銎和有銎两种。无銎钺以内缚柄,平肩,有内,多为弧刃,肩或内有穿孔,也有的身部亦穿孔。无銎钺又可分为大小两型。大型钺以通长30厘米以上者居多,小型钺通长约在20厘米以下。大型钺均出土于较大型的墓葬之中,墓主人皆属高级贵族。大型铜钺是仪仗用具,拥有大型铜钺是其政治和军事地位、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商,誓师于牧野,“左杖黄钺,右秉白旄。”《史记·周本纪》叙武王克商后,“至纣死所,以黄钺斩纣头”,又以玄钺斩纣之嬖妾二女。至明日祭社,“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小型铜钺多出土于较小型的铜器墓之中,墓主人为级别较低的贵族。小型铜钺一般属实战兵器,但因持钺者身份高于普通士兵,故小型铜钺也当是具有一定权位的象征之物。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铜钺即属小型钺之列。
有銎铜钺其流行年代大体在商末周初,銎部呈内状,与器身垂直;也有的銎呈管筒状,附着于器身一侧。因目前所见的有銎铜钺多系征集品,数量也不多,本文予此不予详述。
2000年6月,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1件铜钺2000YLⅢC:1
商代无銎铜钺有两种型制,一种是无栏铜钺,仍延续二里头文化晚期铜钺的作风;另一种则是商代中期出现的,以平谷县刘家河铜钺为代表的有栏铜钺。
图二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钺2000YLⅢC:1
无栏铜钺在商代早中晚期均有使用。河南新郑望京楼出土的1件商早期铜钺M22:11
图三 河南新郑望京楼出土铜钺M22:11
图四 河北藁城台西出土铜钺M22:1
有栏铜钺始见于商代中期,是无栏铜钺演进的新型式。除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的1件之外,河省藁城台西也出土1件,M112:1(图六),内较短,中部一圆穿,器体长方形,肩两侧有对称的栏,器身上部两面均饰乳钉纹两排,一面每排各6枚,另一面两排分别为7枚和8枚,铁刃夹于器底边,残长11.1、阑宽8.5厘米。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的商代晚期铜钺6:8
综观夏商无銎铜钺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二里头文化晚期铜钺,无栏;商代早期铜钺,无栏,两肩各有一小长方穿;商代中晚期铜钺,肩两侧有对称的栏,两肩上的小长方穿消失的全过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商代中期有栏铜钺出现后,无栏铜钺仍然流行于商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截至目前为止,出土数量已逾百件,因而始终是商代铜钺的主要型制,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文化的时代特征。而有栏铜钺迟至商代中期才出现,截至目前为止出土数量仅10余件。正是这种有栏铜钺于西周时期开始完全取代了无栏铜钺。
图五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钺M5:799
图六 河北省藁城台西出土铜钺M112:1
缚柄方法的改进,使柄的绑缚更趋牢固,也促成了无銎铜钺形制的演进。此种演进的方式和过程与铜戈十分相似。但是,铜钺在商代于实战中的应用毕竟远逊于铜戈,所以相比之下铜钺的演进有明显的滞后性。铜钺和铜戈均同时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且皆无栏,但是偃师商城出土的商代早期铜戈M1:3
图七 河南偃师商城出土铜戈M1:3
平谷刘家河出土的铁刃铜钺,经北京钢铁学院X光透视,铁刃包入铜钺下端根部残存1厘米,尚有少量铁质未氧化。铜钺柄含有夹渣、气泡,经放射性X光、荧光鉴定为铜锡合金。铁刃残部锈块有明显分层现象,经光谱定性分析含有镍,未发现钴的谱线。根据已有资料对照,确认为陨铁锻制。钺身一面平,一面微凸,当为单范铸。将铁镍合金的陨铁,锻造成二毫米左右的薄刃,再将薄刃与青铜浇铸成一体,在当时使用原始工具的条件下,充分显示出工匠的聪明才智。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1件铜钺M112:1不仅与平谷刘家河出土的铜钺形状相似,其刃部亦为陨铁锻制。可见铁刃铜钺的发现绝非偶然,陨铁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这对研究我国早期铁器的锻造提供了重要资料,北京平谷刘家河与河北藁城台西地域邻近均处商王朝中心统治区的北境,两件当时具先进科技含量的铁刃铜钺的发现,对商文化内涵及商文化分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class="a2">收藏1977年8月,北京市平谷县南独乐河乡刘家河村发现一座商代墓葬
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出土1件铜钺,这是中国早期青铜兵器弥足珍贵的实物标本,钺为陨铁刃,更为研究我国早期铁器的锻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就此论及早期铜钺的特征、源流及其相关问题。
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出土的铁刃铜钺(图一),刃部已锈蚀残损,残长8.4、阑宽5厘米。直内,内上有一圆穿孔,孔径1厘米。钺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
图一 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出土的铁刃铜钺
铜钺始见于夏代,主要流行于商、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已属少见。铜钺为劈兵。依装柄方法的不同,可划分为无銎和有銎两种。无銎钺以内缚柄,平肩,有内,多为弧刃,肩或内有穿孔,也有的身部亦穿孔。无銎钺又可分为大小两型。大型钺以通长30厘米以上者居多,小型钺通长约在20厘米以下。大型钺均出土于较大型的墓葬之中,墓主人皆属高级贵族。大型铜钺是仪仗用具,拥有大型铜钺是其政治和军事地位、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商,誓师于牧野,“左杖黄钺,右秉白旄。”《史记·周本纪》叙武王克商后,“至纣死所,以黄钺斩纣头”,又以玄钺斩纣之嬖妾二女。至明日祭社,“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小型铜钺多出土于较小型的铜器墓之中,墓主人为级别较低的贵族。小型铜钺一般属实战兵器,但因持钺者身份高于普通士兵,故小型铜钺也当是具有一定权位的象征之物。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铜钺即属小型钺之列。
有銎铜钺其流行年代大体在商末周初,銎部呈内状,与器身垂直;也有的銎呈管筒状,附着于器身一侧。因目前所见的有銎铜钺多系征集品,数量也不多,本文予此不予详述。
2000年6月,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1件铜钺2000YLⅢC:1
商代无銎铜钺有两种型制,一种是无栏铜钺,仍延续二里头文化晚期铜钺的作风;另一种则是商代中期出现的,以平谷县刘家河铜钺为代表的有栏铜钺。
图二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钺2000YLⅢC:1
无栏铜钺在商代早中晚期均有使用。河南新郑望京楼出土的1件商早期铜钺M22:11
图三 河南新郑望京楼出土铜钺M22:11
图四 河北藁城台西出土铜钺M22:1
有栏铜钺始见于商代中期,是无栏铜钺演进的新型式。除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的1件之外,河省藁城台西也出土1件,M112:1(图六),内较短,中部一圆穿,器体长方形,肩两侧有对称的栏,器身上部两面均饰乳钉纹两排,一面每排各6枚,另一面两排分别为7枚和8枚,铁刃夹于器底边,残长11.1、阑宽8.5厘米。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的商代晚期铜钺6:8
综观夏商无銎铜钺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二里头文化晚期铜钺,无栏;商代早期铜钺,无栏,两肩各有一小长方穿;商代中晚期铜钺,肩两侧有对称的栏,两肩上的小长方穿消失的全过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商代中期有栏铜钺出现后,无栏铜钺仍然流行于商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截至目前为止,出土数量已逾百件,因而始终是商代铜钺的主要型制,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文化的时代特征。而有栏铜钺迟至商代中期才出现,截至目前为止出土数量仅10余件。正是这种有栏铜钺于西周时期开始完全取代了无栏铜钺。
图五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钺M5:799
图六 河北省藁城台西出土铜钺M112:1
缚柄方法的改进,使柄的绑缚更趋牢固,也促成了无銎铜钺形制的演进。此种演进的方式和过程与铜戈十分相似。但是,铜钺在商代于实战中的应用毕竟远逊于铜戈,所以相比之下铜钺的演进有明显的滞后性。铜钺和铜戈均同时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且皆无栏,但是偃师商城出土的商代早期铜戈M1:3
图七 河南偃师商城出土铜戈M1:3
平谷刘家河出土的铁刃铜钺,经北京钢铁学院X光透视,铁刃包入铜钺下端根部残存1厘米,尚有少量铁质未氧化。铜钺柄含有夹渣、气泡,经放射性X光、荧光鉴定为铜锡合金。铁刃残部锈块有明显分层现象,经光谱定性分析含有镍,未发现钴的谱线。根据已有资料对照,确认为陨铁锻制。钺身一面平,一面微凸,当为单范铸。将铁镍合金的陨铁,锻造成二毫米左右的薄刃,再将薄刃与青铜浇铸成一体,在当时使用原始工具的条件下,充分显示出工匠的聪明才智。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1件铜钺M112:1不仅与平谷刘家河出土的铜钺形状相似,其刃部亦为陨铁锻制。可见铁刃铜钺的发现绝非偶然,陨铁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这对研究我国早期铁器的锻造提供了重要资料,北京平谷刘家河与河北藁城台西地域邻近均处商王朝中心统治区的北境,两件当时具先进科技含量的铁刃铜钺的发现,对商文化内涵及商文化分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