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朱、王三家对“王
于洹,获”、“王令寝首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母宝”之句解释的歧义不大,也符合文义,故吸收其研究成果。对他们的不同点,分别进行讨论。
李学勤与王冠英先生认为“王射”,朱凤瀚先生认为“王一射”,细审其拓片原文,确实应有“一”字。
字,李学勤释为“赞”,意思是佐、助。“赞射”,即佐助王射。王冠英释为“般”,是“作册般”之“般”的异体字。
率字做“
”形,李学勤释为“循”,“赞射”者三次接续“王射”,故称“三率”即“三循”。朱凤瀚释为“总”,王冠英释为“完全”。朱与王所释含义相近。“率无废矢”与“弓无废矢”(《柞伯簋》铭文)含义一样,朱凤瀚与王冠英所释之义更接近实际。
因鼋身上有四只箭头,故应是四射的结果,李学勤与王冠英两位先生都认为王射了一箭,赞射者(或般)又射了三箭;朱凤瀚认为商王先对此鼋射了一箭,接着又连射三箭。
以上是三家分析的异同点。李、朱、王先生根据铜器铭文及鼋(鳖)身上的四箭头的实际情况,都认为此鼋与商王在洹水中射获此物有关。
铜鼋既不属于青铜礼器,在祭祀中无所用之(李学勤的《〈作册般铜鼋〉考释》),究竟该怎样认识身着四只箭头的鼋以及铜器铭文所铭刻的“奏于庸”即奏庸这种乐器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若结合商代甲骨文及后世文献来讨论,可能揭示出其包含的深刻的历史史实。
');" class="a2">收藏作册般铜鼋是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到的一件不同寻常的商晚期青铜器,器作鼋(鳖)形,身着四只箭头,鼋头中箭一只,鼋身中箭三只,鼋背甲中部铸有铭文四行33字。李学勤、朱凤瀚、王冠英先生对此器及铭文做了考释,并对此器涉及的社会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丙申,王
于洹,获。王一射,
射三,率无废矢,王令寝首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母宝。
李、朱、王三家对“王
于洹,获”、“王令寝首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母宝”之句解释的歧义不大,也符合文义,故吸收其研究成果。对他们的不同点,分别进行讨论。
李学勤与王冠英先生认为“王射”,朱凤瀚先生认为“王一射”,细审其拓片原文,确实应有“一”字。
字,李学勤释为“赞”,意思是佐、助。“赞射”,即佐助王射。王冠英释为“般”,是“作册般”之“般”的异体字。
率字做“
”形,李学勤释为“循”,“赞射”者三次接续“王射”,故称“三率”即“三循”。朱凤瀚释为“总”,王冠英释为“完全”。朱与王所释含义相近。“率无废矢”与“弓无废矢”(《柞伯簋》铭文)含义一样,朱凤瀚与王冠英所释之义更接近实际。
因鼋身上有四只箭头,故应是四射的结果,李学勤与王冠英两位先生都认为王射了一箭,赞射者(或般)又射了三箭;朱凤瀚认为商王先对此鼋射了一箭,接着又连射三箭。
以上是三家分析的异同点。李、朱、王先生根据铜器铭文及鼋(鳖)身上的四箭头的实际情况,都认为此鼋与商王在洹水中射获此物有关。
铜鼋既不属于青铜礼器,在祭祀中无所用之(李学勤的《〈作册般铜鼋〉考释》),究竟该怎样认识身着四只箭头的鼋以及铜器铭文所铭刻的“奏于庸”即奏庸这种乐器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若结合商代甲骨文及后世文献来讨论,可能揭示出其包含的深刻的历史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