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对家庭寄养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调查中所涉及的寄养家庭,担负起了养育孤残儿童的责任。而这些孩子原本是由儿童福利院等国家福利机构负责照顾的。寄养家庭最初申请接纳被寄养儿童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但以同情、关爱被寄养儿童等情感方面的内容为主。福利院在考虑寄养儿童的生活条件时,家庭收入成了重要的条件之一。家庭硬件环境是福利院考察的重点内容。家庭寄养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孤残儿童的需求满足程度方面,即家庭寄养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院舍模式的效果。因此,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是一个重要的效果评估标准。
吴鲁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国际社会学协会会员,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社会心理研究》《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调研报告80多篇,其中,近20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政治学》和《青少年导刊》等全文转载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部分转载;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2项,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代表作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等。目前的重点研究领域为青少年价值观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