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例
在线阅读 收藏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仅取决于一个民族、国家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取决于他们对人文和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人类的历史上,每个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从弱小到强大、从技术落后到先进,都是建立在对人文和自然环境开发使用上的。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强调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其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坚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最后,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就是物质上的发展不充分。而物质发展的不充分,不仅表现为如何消除贫困,还表现在能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自身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上。同时面对发展经济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又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比较复杂、比较困难。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后,提出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童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加快西部地区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广播电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水电等。长江流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划上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中国经济发展在东、中、西三梯度的代表。三峡工程位于长江经济区的腹地,对长江流域及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电力陡然变得稀缺起来,经过慎重的考虑,三峡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经过了几十年、近百次论证的大工程,是几代人的努力,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最后才开始动工兴建。

然而,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的决策和修建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反思,这一工程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正面的、积极的效益呢?对于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坝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对那些亟待发展的民族和地区,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继续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呢?对于这些的问题的回答,不能靠主观臆测,也不能只是片面看到水坝修建带来的部分问题,而应该通过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考察来回答。以下笔者想就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并希望这些思考和认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以上的疑问和反思。

影响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就是洪水灾害。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分布很广,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严重。从历史记载看来,长江流域几乎一直是灾害频繁。有史以来,至1911年为止,约两千多年间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年1次;宋、元时期平均5年1次;明、清年代4年1次;到民国期间,几乎年年遭灾。新中国成立后,虽加强了防洪建设,但区域性洪水灾害年年发生。这些洪灾总是造成巨大的损失。1954年、1991年、1995年、1996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不仅对分洪区生产、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而且对全国经济、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洪水对城市、蓄洪区威胁逐年增大。尽管50多年以来长江防洪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上分析,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抗洪能力仍偏低。三峡工程建成前遇特大洪水缺乏可靠对策、河湖调蓄泄洪能力下降等。总之,洪水灾害已成为制约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若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每年25亿元。2009年蓄水到175米高程后,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中国人做了多年的拦洪错峰、调控长江上游洪水的梦届时终于可以实现了。有专家估计,三峡工程每年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22亿~25亿元。若遇特大洪水,一次即可减少淹没损失几百亿元。可见,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的关键工程,它的建成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的控制措施。按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后长江防洪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其途径不是无限制地加高堤防,分洪区更不能扩大。但以往多年研究表明,在没有三峡工程的情况下,上游的水库由于控制性能不好,统一调度很困难,作用很不理想。有了三峡工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因为有了三峡工程作为防洪的总控制,只要上游水库按规划留出防洪库容,在三峡工程需要拦洪期间令上游水库适时蓄水,相应减少三峡工程的入库流量与蓄洪量,即可腾出库容用于更大洪水的调蓄。这样,上游水库的防洪效果大大增强,就可以进一步减少中下游的分洪机遇,防洪标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此外,由于三峡工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可使洞庭湖的淤积速度显著减缓,寿命延长,并为实施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可见,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受长江洪水威胁的荆江和洞庭湖地区及其下游地区免受洪患,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避免洪害疫情的蔓延,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环境保证。

其次,从发电来说,三峡工程具有三大优越性:容量大、电量多、接近负荷地区。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每小时,将在华中、华东、华南、川东重庆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长期持续地提供稳定、优质的清洁、廉价的电力。能够有力地满足电力发展需要,极大地缓解能源短缺与高速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三峡电站地处我国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国内各大负荷中心相距在500~1000公里以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既可与现有的水电、火电、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改善供电结构和供电质量,促进水电滚动开发,实现西电东送。三峡工程的电力运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发、送、配电体制的改革。由此,三峡工程发电的宏观效益将辐射全国。

第三,三峡工程的第三大效益是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宜昌以上至重庆江段长约650公里,其水位落差近120米,有滩险139处,单航段46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25处,年单向航运能力不足1000万吨。三峡水库回水至重庆市后,航道加宽,水流减缓,使重庆九龙坡以下600多公里航道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减少川江行船事故和船舶运行费用,加快船舶运输周转,三峡水库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过5000万吨。据测算,渝宜段船舶运输成本可比目前降低约37%。同时,宜昌下泄最小流量较天然枯水期流量增加,可望增加中游荆江航道浅段的水深,有利于航道维护和船舶运行。三峡工程航运效益中还包括间接社会效益。长江航运在全国内河航运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航运能力的提高,为加强我国西南与中部地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全流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三峡工程的兴建拉动了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有以下诸方面。

(1)拉动了三峡地区和宜昌、恩施重要经济指标增长。三峡工程的兴建极大地促进了湖北三峡地区和宜昌、恩施等鄂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该区域成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三峡工程坝区、库区所在地的宜昌市、恩施州,在枢纽工程建设和移民工程投资拉动下,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宜昌市、恩施州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92年增长5.87、4.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9、8.14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78、4.6倍;财政收入增长2.26、1.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1、3.05倍。

(2)拉动了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三峡工程静态投资达1176.22亿元(1993年5月不变价,其中枢纽500.9亿元,输变电275.32亿元,移民400亿元),考虑价差、三峡输变电三广直流工程等新增建设项目投资等因素,动态投资约2400亿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三峡工程包括枢纽、输变电和移民三大组成部分在湖北省境内共招标合同总金额达568.33亿元。其中湖北省企业中标合同金额为358.57亿元,占招标合同总金额的63.09%。经统计测算,湖北省企业承接三峡工程项目年均合同金额为35.85亿元,最高年份的1997年达到86.57亿元,最低年份的1993年为21.4亿元;对湖北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最高年份达18.07%,最低年份为6.22%,10年平均值为8.59%。也就是说,由湖北省承建三峡工程项目的投资拉动,在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增加值的比重上,每年至少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

(3)拉动了三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产业发展。湖北省坚决贯彻国务院“三峡移民资金、任务双包干”和“农村移民以外迁为主,库区工矿企业以关、破、停产为主的两个调整”方针,在完成搬迁安置移民18.42万人(其中库区移民14.25万人,坝区移民1.67万人,接收安置重庆外迁移民2.5万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搬迁和对口支援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着力引进了娃哈哈、汇源、森达、海尔、椰风、维维豆奶、韩世、双汇、首钢、AB针织内衣、华阳、旭日升、西洋参等30多家国内名优企业集团进入三峡地区,建立起了江苏工业园区、宜昌兴化工业园区、八峰药化工业园区、宜昌高新科技工业园,对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三峡地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测算,湖北三峡地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已由1992年的42∶36∶22调整为16∶56∶28。

(4)拉动了建筑、建材、运输和旅游四大市场发育壮大。建筑三峡枢纽及其坝区房建、环保工程和库区移民迁建所形成的巨大建筑市场举世罕见。10年来,湖北省建筑施工企业在库区已累计建房达472.6多万平方米。设计规模为年产水泥82万吨。10年来,三峡枢纽工程所需水泥的80%为葛洲坝水泥厂提供,10%为华新水泥厂提供。枢纽工程所需钢材的竞争异常激烈,全国共有近20家特大型和大型钢铁企业参加竞争,武钢在激烈竞争中,中标三峡工程左岸1~6号机引水压力钢管板材7000吨等大标。鄂钢以钢材质量好、供货及时、售货服务好等赢得工程建设业主的好评,在每年的招标订货中,大体承接了1/4的钢材供货任务,与国内其他4家大型钢铁企业共同承担三峡工程年度建筑钢材的生产供应任务。随着枝城年产120吨大水泥厂建成投产,湖北三峡地区包括库区复建工程所需的水泥、钢材、石料、油料、炸药、砖砂等建筑材料市场基本上为湖北企业所占领。

(5)拉动了大中型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三峡工程建设初期,湖北相当一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20世纪60、70年代,生产工艺及产品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三峡工程的激烈竞争,客观上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为迎战三峡永久船闸、启闭机等大型金属结构件工程的竞标,武汉船舶工业公司所属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武汉船用机械厂从国外购置了直径4.6米×14米的大型卧车和冷卷1400平方米钢板的大型卷板机。武昌造船厂自己设计制造了2500吨油压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研和加工制造能力。武汉重型铸锻厂是连续3年亏损的大户,承接三峡启闭机后,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油缸毛胚制作的精度,带动了企业高压无缝厚壁钢管的生产,一举实现扭亏为盈目标。经过激烈的竞标,武汉船舶工业公司及所属企业承接了三峡永久船闸的50%大型闸门、全部启闭机和集中控制系统的科研和制造及其数万吨金属结构件加工任务。

(6)拉动了湖北省新型产业的迅速崛起。西陵长江大桥是我国首座大跨度连续钢厢梁悬索桥。1993年,武昌造船厂与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联合竞标,一举拿下3.5亿元的合同,并以完美的质量赢得了业主、设计部门及各界的赞誉,西陵长江大桥工程因此荣获“鲁班奖”。武昌造船厂以三峡西陵长江大桥钢厢梁制造为突破口,发挥综合优势,创立精品名牌优质工程,先后承接了厦门海仓跨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三桥等工程。近年来武汉船舶工业公司及其他部分大型企业所形成的钢结构建桥产业年产值超过50多亿元,占武汉市工业产值增加值的7%左右。

由此可知,我们对大坝的兴建的效益的认识,不应该是片面的看到兴修大坝带来的问题,而是要从大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来看待。通过对三峡工程的研究,我们认为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可归纳为正向性、递增性、协调性以及稳定性。首先,三峡工程是一个盈利快的开发项目,建成后,每年仅发电收益一项,每年可以收入250多亿元,如果把其他直接和间接效益扣除环境成本后的净收益考虑进去,实际上收回投资所需时间会更短。其二,兴建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工程效益具有牵引力强、辐射面宽及滚动性等优点,带来的经济发展会随时间递增。其三,三峡工程的效益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三峡工程开发主体为清洁、丰富、价廉的水资源,水电生产符合清洁生产原则,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依靠有力的生态保护的工程措施,减免不利的生态影响,建立和维护新的良性的生态平衡。此外,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建设,全面推动了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科研、监测和技术措施的发展。可以说,在满足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控制了环境成本的最小化,保证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其四,三峡水库属峡谷河道型水库,水流,仍有一定挟沙能力,自然地理条件对排沙有利,而且,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优化调度方式,计算分析表明,水库运用80~100年后,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有效库容能保留92%,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其效益发挥将是稳定的。同时,随着上游水电工程的建设、长江防护林计划实施和上游水土保护改善,泥沙的淤积不会影响大坝的运行。

可见,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连的。三峡工程的建设符合我国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发展领域需求,可以有效地减缓影响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峡工程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工程本身是可持续的。因此,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工程,为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力的保障。云南“三江”地区的水能资源开发,与三峡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只要循着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认真规划,应该也一定能够达到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环境保护同步可持续发展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兴建大坝不仅可以给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可以给各个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为,大坝工程如果是过得硬、管理良好的话,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利因素,使大坝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