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收到了。
信写得简洁、质朴,这是你的文风,我看了很高兴。你运用中文的能力又有了提高。妈妈讲:缺一点文采。文采无法刻意求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都是文字质朴又文采飞扬之作。这些都是他们多年静心研读与观察,潜移默化到笔端。文采最瑰丽者为屈原,那是千古一人。所以,不必去刻意追求文采,但可闲暇之时,读读屈原、司马迁、范仲淹、柳宗元、苏轼的名篇,长期积累,耳濡目染,自会心领神会,出采于笔端。
这封信想与你谈一下学习英语。英语现在是地球上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世界语,是全球的普通话。进入网络时代后,更是这样。这个趋势在21世纪不会改变。因为英语国家拥有最优秀的科研人才,最新最优秀的科研成果,绝大部分首先是用英文写成并发表的,就是正在孕育中的科学突破,在其学术交流会上或朋友、专家私下的小范围研讨中,也是用英语交流的,而后会翻译成其他语言。但译文又常常会出现误译和错译,时间也会滞后。
“听,说”这两种技能,国内学生感到难,是由于环境的原因。你在英语国家,这两种能力很快就会具备。国内许多老人,不识字,但能讲流利的汉语,环境使然。但阅读和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是必须下功夫才能获得的,就是英国人,也是一样要通过下功夫多看,多写才能获得。英语的阅读、写作能力对你很重要。并且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比口语更难。各种文字都有自己的书面语言规范,学术论文的语言又与一般通俗读物不同。就是口语,专业用语(做专业报告、论文答辩等)与日常会话也有差别。这是要靠多读、多写、多听(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去领会掌握的。你现在生活在英语国家,当然是一个好的条件。在澳洲整个学习期间,学好英语(听、说、读、写)是你最重要的学业之一。我想你毕业时,应能用流利的英语宣讲你的学位论文,应能较快速地阅读专业书籍,应能较准确地用英语写作论文。这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你就变成了一个世界公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去选择下一步自己深造的国家与学校。
不要多想毕业、工作与挣钱,学习本身就是人生一个目的,而不是手段。爱因斯坦迁居普林斯顿后不久,一份大学生办的杂志《丁克》向他约稿,他写了如下的回信:“如果一位老同学能对你们说上几句话,那他要说的就是:千万别把学习视为义务,而应该把学习视为一种值得羡慕的机会,它能使你们了解精神领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但能使你们自己欢乐无比,而且还能使你们将来为之工作的社会受益匪浅。”
崔×说,在他这个年龄,已在两个国家(日本、美国)求学并会三国语言(英、中、日)的人不多。这些经历对他日后工作很重要。但他没有从文化的视野去看这件事。你们一直生活在中华文化圈,受中华文化、伦理、道德的熏陶。现在你到澳洲,澳洲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文化。当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主流是英式文化。所以,从文化这个层次看,我是希望你在澳洲读完硕士后,能去美国或欧洲继续学习,这样你会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切身的体会与比较,也可吸取两种文化之所长。文化(我这里是讲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与专业一样重要。抽空可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戏剧(读英文原著),英语的优美和特点,你会从中感知。这也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学习西方文化。
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教育应该帮助受教育者超越他们自己的文化、地域与民族的局限,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从这个视野去看,学习英语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目的。人是有语言文字的动物,这使人成其为人。
你一人在外,要注意身体与安全。我小时候,父亲常讲“千金之童不立于危墙之下”,让我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珍爱自己,同样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你和赵×可选一种简便的锻炼身体项目,每天坚持活动一个小时(例如上午做操或跑步,下午打球)。曾国藩讲到自己养生时,“曰每夜洗脚,曰饭后千步,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曰射有常时,曰静坐有常时。”并说“此五事中能做三四事,即胜于吃药。余仅办洗脚一事,已觉大有裨益。”脚上有许多穴位,睡前用热水泡一泡是很有好处的。
安下心来,学好英语和你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