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与上海灯火相邀,与苏州隔江相望,三面环绕南通市,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现辖23个建制镇、1个省级开发区和通州港区,面积116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作为鱼米之乡、建筑之乡、纺织之乡、崇学之乡,已连续七届荣获全国百强县(市)称号,2004年度的位次由上届的第99位前移到第73位,前移速度为江苏省第一。连续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50强,名列南通六县(市)社会发展总指数评估之首。2004年,全市实现GDP200.4亿元、财政总收入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31.3%;完成工业投入64亿元、工业销售收入632亿元,分别增长33.8%、53.4%,实现自营出口5.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资源禀赋,县域工业化水平一直滞后于城市。当前,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大的难点在县域,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县域。因此,研究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不同,各地所采取的方略和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通州建立起市场化的体制架构。经过农村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三大阶段,通州已经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巨大的要素集聚和市场扩张效应。这两年,我市工业投入平均增幅在9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增幅在190%以上,自营出口平均增幅在20%以上,都创下了历史新高。预示着通州市已经步入体制就位、结构转型的新一轮发展期。处于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区,通州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按照人均GDP测算,2004年通州市超过1800美元,位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按照产业结构测算,2004年通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8∶51.8∶36.4,位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城乡结构测算,2004年通州市城镇化率为38.2%,位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按照工业增加值贡献率测算,2004年通州市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6%,位于半工业化社会阶段。总体判断,通州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并跻身经济快速增长的临界点。处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通州呈现出内生性的发展特征。近几年,通州市民营经济迸发性增长,拉动整个工业经济沿着量质并举的方向发展。2004年,实现民营工业总产值660亿元、民营工业利税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40%,占整个工业的比重接近99%。与此同时,民营经济铺天盖地发展,孕育出若干特色产业板块,其中,家纺色织和电子资讯板块,2004年规模都将超过100亿元;民营经济顶天立地发展,缔造出规模企业占绝对主导的发展特色,目前拥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5家、超10亿元的企业1家。所有这些,决定了通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