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浅山丘陵区,东连洛阳,西接洛宁,北与新安、义马、渑池毗临,南与嵩县、伊川交界。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16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2万亩,林地面积35万亩。全县辖6镇13乡,383个行政村,总人口66万。
宜阳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总的特征为“南岭北丘西南山、洛河一水中间穿、三山六丘一分川”。南部为熊耳山余脉,北部为崤山红土丘陵。地处西南部的花果山,海拔1831.8米,为全县最高峰。洛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县,境内流长68公里,是宜阳最大的河流。
宜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7月份最高,平均27.3℃,1月份最低,平均零下1℃。全年日照时间1847.1~2313.6小时,无霜期228天。年均降水量660毫米。
宜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县城距省会郑州158公里,距洛阳市区25公里,紧临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洛南新区,西南环高速和即将建设的五县(市)外环高速穿境而过,焦枝铁路洛宜支线直抵县城。郑卢路、安虎线、南阎路等干线公路纵横贯通,形成“两纵两横加一环”的公路网络。
宜阳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0余种,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石英砂、重晶石、钾长石、花岗岩、蛭石等,其中煤炭储量2.1亿吨。
宜阳历史悠久,夏属豫州,商属雒西地,西周为周南地,春秋归晋。宜阳设县于公元前408~前407年,当时属战国七雄之一的韩,韩都城由宜阳(即今韩城)迁阳翟(今禹县)后在宜阳建县。历称宜阳、甘棠、寿安、兴泰、福昌等。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战国韩昭侯墓、晋高袓陵、曹魏二杜墓、明毕都堂墓等古代名人陵墓38座,汉光武庙、五花寺塔、灵山寺、龙潭寺、虎头寺、福昌阁等古代建筑10余处,有花果山、灵山、九龙洞、白鹿苑、召伯听政处等主要名胜。其中灵山寺、虎头寺石窟、五花寺塔、邵窑遗址、苏羊遗址、二里庙窑址等,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0.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5.2亿元。其中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较2000年翻了一番,跨入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