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湘东明珠——醴陵市
在线阅读 收藏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古为吴楚咽喉,今为湘东门户。1985年撤县建市,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万。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

醴陵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长株潭金三角,浙赣铁路复线、上瑞高速、320国道、106国道纵横境内,交通便捷。

醴陵自然环境优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植被丰厚,四季分明。境内多丘陵,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醴陵历史悠久,置县两千余载,秉承湖湘文化道统、文化底蕴深厚。岁月沧桑,在醴陵大地留下了转步古城、渌江书院、红拂墓、云岩寺、状元洲、文笔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醴陵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历代以来,名人辈出,各领风骚。这里是李立三、左权、程潜、陈明仁、耿飚、宋时轮的家乡,是生物学家汤飞凡、文学家袁昌英、哲学家李石岑、历史学家黎澍:教育家刘佛年、科学家彭道儒、刘晨晖、书法家李铎等的故里。近代以来,旅居海外的醴陵同胞众多,醴陵还是全国闻名的内地侨乡。

醴陵人勤劳聪慧,发明了花炮,独创了釉下五彩瓷和炻瓷,为醴陵赢得了“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誉,形成了陶瓷、花炮两大支柱产业,服装、建材、箱包等产业也初具规模。醴陵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厚重,是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改革开放以来,醴陵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古老的醴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为93.1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94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41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陶瓷和花炮是两大传统支柱产业,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带动,已重新焕发强大的活力,成为推动醴陵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两大产业聚集了全市近千家规模生产企业,提供了20万个就业岗位和70%左右的工商税收。依托两大产业建设的醴陵陶瓷花炮大市场已初具规模,辐射力日益增强。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醴陵开始生产细瓷。醴陵瓷业界的能工巧匠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彩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醴陵瓷业界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建国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醴陵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十六大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生产过生活用瓷,为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馆、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等生产过专用瓷,为人民大会堂生产过的国宴用瓷。同时醴陵瓷还是国家礼品瓷的首选。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送给日本裕仁天皇的文具瓷器,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的礼品挂盘,以及后来江泽民主席送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礼品茶具,均由醴陵设计生产。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以其特殊的地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瓷”。2004年,被誉为“红色官窑”的醴陵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对国内外游客开放。8月,以扁豆双禽瓷瓶为原型制作的“世界和瓶”登上了雅典奥运会的大雅之堂,作为礼品赠给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希腊奥组委负责人,并被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磨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

1987年,醴陵华联瓷业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开发出一种新的日用陶瓷产品——炻瓷。这是一种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低温瓷,具有强度好适合于机械洗涤、热稳定性好适应于高温蒸煮、铅镉溶出量低于国际标准,以及器型新颖、釉色丰富、品质卓越等特点。醴陵炻瓷在色釉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处于国内绝对领先水平。醴陵炻瓷产品畅销全球,年出口过亿美元。目前,醴陵的陶瓷产品已由单一的日用瓷向化工陶瓷、电瓷、艺术瓷、特种工业陶瓷等多元化发展,逐步发展成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日用陶瓷年产量达12.5亿件,陶瓷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

醴陵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是烟花鞭炮的发源地,花炮生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醴陵花炮曾照亮过世界各地的夜空,给世人带去无限美妙的享受,也给醴陵带来了无数喝彩。澳门回归庆典、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首都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醴陵花炮大放异彩。2004年,醴陵花炮产量达860万箱,拥有13个大类、48个型别、2000个品种。上个世纪90年代末,醴陵各界筹资400余万元,在仙山公园内建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李畋殿,以缅怀先师功绩,弘扬花炮文化,振兴地方产业。

醴陵是一块孕育着无限生机的热土。为实现新的跨越,醴陵在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绿色瓷城、休闲胜境,决定推进四大战略:优势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带动、开放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湖南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天然气入醴、渌江风光带等10项重点工程,努力把醴陵建设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为依托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以交通区位优势为依托的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以深厚文化底蕴和秀丽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山水园林城市。醴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醴陵正在全面落实争创“全省经济环境最优市”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引资兴市,工业富民”的意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真正做到重商、亲商、安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使醴陵真正成为投资沃土、创业乐园。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县级市,醴陵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为醴陵的主导产品敞开了大门。同时,全省各地尤其是周边县市发展态势咄咄逼人,醴陵加快自身发展的压力倍增。2005年1月,醴陵市委适时确立了“瞄准跻身三强目标,推进醴陵新的跨越”的总体思路,打出了“奋战四年,跻身三强”的响亮口号。此举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广泛响应,也得到了省、株洲市领导的充分肯定。随着2005年天然气的引入和使用,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陶瓷科技工业园建设的加快,商检海关等产业服务体系的完善,醴陵经济发展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释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市上下正满怀信心,朝着跻身全省三强的目标迈进。湘东明珠——醴陵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