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南与金坛市接壤,北与扬中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5万,辖23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302个行政村,65个居委会。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一。全市“三个文明”建设成绩卓越,连续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是全国首批80个小康县(市)之一,目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第20位,列江苏省第8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连续被省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市”称号,在全国首创民主评议党员、党务公开、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绿化等多项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市。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8亿元,工业增加值112.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03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465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759元。
丹阳是现今江苏地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当时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丹阳在历史上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现境内文物遗迹丰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处26件,散布在胡桥、荆林、前艾、建山、陵口等地,20只石兽是我国石刻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季子碑刻相传为孔子惟一存世手书;公元883年铸造的唐中和铜钟被誉为“江南第一钟”;丹阳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源发地;行宫九里村是“吴”姓祖始地,境区存有季子庙、沸井、明万善古塔、通泰桥、开泰桥、玉乳泉井、海会寺、嘉山寺等名胜古迹。
丹阳是人文荟萃之地,名人志士,贤臣良将,代不乏人。近现代,丹阳孕育了著名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戴伯韬,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泰斗吕叔湘,数学家华罗庚,以及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共产党人夏霖、黄竞西、管文蔚和匡亚明等一大批名人志士。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领导新四军在丹阳及邻县建立了茅山抗日根据地。解放前夕,《解放日报》在丹阳创刊。1949年4~5月,丹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华东军区和中共华东局临时驻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丹阳运筹帷幄,指挥了解放大上海的战役,培训干部,准备物资,为接管上海做了大量准备。
丹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距上海200公里,西距南京68公里,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和正在规划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横贯市区;常州机场坐落市境,西距南京机场80公里,东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2个多小时车程,班机直航世界各地,对外开放的长江第三大港——大港港口离市区18公里,全市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丹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由西至东的新民路十里商业长街、中山路小商品一条街和丹凤路、城河路商贸街构成“井”字形框架,城区一环路内已形成中心商业区,并建成了北二环、南二环,东二环路已成雏形;近两年来又建成了丹西公路、122省道、丹界线等骨干道路及污水处理等一批市政工程,312国道丹阳段改道拓宽工程全面展开,全市近6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工程于2004年完成,城区成功改造了新民路、丹凤南路、东门外大街、万善路风光带;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及水关西路、城河北路、西环北路;小东门桥绿地广场、内河整治、区域供水等一批市政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公共交通、管道煤气等公用设施更加完备,城市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市农村开展了以“清洁村庄、清洁家园”为主题的“双清”活动;继续实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已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丹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1990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10万亩丰产方被江苏省列为挂牌示范方,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全国义务植树先进单位和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县(市)。全市通过积极组织实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拓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培育优势特色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28亿元,年产粮食36.94万吨,水产25768吨。
丹阳工业经济发达,全市已形成了纺织、丝绸、木业、化工、机械、冶金、电子、新型建材、塑料、灯具、摩托车和汽车配件、皮鞋、眼镜、五金工具等30多个行业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现全市拥有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集团57家,形成了年销售5000万元、出口创汇超500万美元、利税超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12家,拥有200多个在国际国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名特优新产品,在全国享有“丝绸之府”、“眼镜之都”、“灯具世界”、“皮鞋之乡”、“钻头王国”、“木业航母”的美称。
丹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1988年经江苏省批准,全市乡镇全部列为对开放乡镇,为丹阳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2004年新办“三资”企业120家,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全市拥有出口创汇企业200余家,自营出口企业近百家,出口产品有木业、眼镜、粮油、纺织、服装、土产、五金工具、化工、医药保健、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00多个品种,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4.82亿美元。
1992年设立的12.8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实现“七通一平”,进区企业600多家,其中已批外资企业227家,总投资11亿美元,合同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开发区。目前,开发区经过区划调整,总规划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区内园林、绿化、路灯、亮化与道路建设配套完善。为优化资源配置,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础上,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区中园、园中城。中国眼镜城、日本工业园、德资工业园、台湾工业园、新世纪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协联工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大亚木业园等正在迅速崛起。这些颇具专业化特色的园区建设,为中外客商投资兴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丹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2004年底,个体私营经济经济总量、上缴税收、投资总量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第三产业、市场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丹阳市个私经济从事三产的占75%,在繁荣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67个各类市场。其中,华东灯具城、华东皮鞋市场、东方皮革商城、眼镜市场、万家欢市场、千家乐市场发展为超亿元市场。目前,华东灯具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摩托车配件市场,眼镜市场为亚洲之最。
丹阳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九五”期间确立了“科技兴市”战略,每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0个以上,科技投入2亿元以上,全市企业办科技机构105个,皇塘、导墅两镇被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荣获全国先进县(市)称号,教育现代化工程成效显著,荣获江苏省首批“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市”称号,拥有国家级示范高级中学和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各一所、六所省级重点高中,省级品牌学校占70%以上,全市中小学均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全市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达43个148个班级。文化、卫生、体育、新闻、计划生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有现代化的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计划生育指导站等;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完备的卫生机构和一流的医疗设施,共有病床1667张;《丹阳日报》发行量达4万份;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一座,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5万户,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在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