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东南端,隶属巴彦淖尔市。东与重工业城市包头毗邻,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工业原料基地和全国300个节水大县之一。1996年,财政收入突破一亿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第一个财政收入超亿元旗县。现辖18个苏木乡镇、173个嘎查村,其中农区乡镇14个、牧区苏木镇4个,总人口32.5万人,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回、满、达翰尔等16个民族组成的以工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较全的旗县。全旗按地貌可划分为山旱区、牧区、黄灌区三个自然经济类型区。这三个经济类型区涵盖了工业、农业、牧业等多种经济类别,整个地形地貌和经济类型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完整的缩影。全旗有可耕地面积205万亩,现耕种110万亩左右,有草牧场635万亩,旗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有大小湖泊65个,可养殖水域面积56万亩,黄河过境长136公里。此外,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其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两川一面海,千里平原两道滩”。属阴山山脉的三山即乌拉山、查石太山和白音查汗山横亘在旗境东部;三大山脉之间形成明安川、小佘太川,乌拉山山前是蓿亥滩和中滩;西部是广阔富饶的河套平原;中部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的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按照“农牧为本、工业立旗、科教奠基、产业化经营、城市化推进”的发展战略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推进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两大转变,谋求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大突破,培育奶牛、肉羊、番茄、葵花、速生丰产林五大基地,构建PVC、金属镁、钢铁、电力、矿山建材五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56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45亿元,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99亿元,同比增长40.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12亿元,同比增长15%;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31.3∶41.0∶27.7。财政收入完成2.89亿元,同比增长3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910元和3506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9.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76.7%。全旗综合性、可比性、客观性的基本数据均有较大幅度攀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乌拉特前旗地处“呼包银兰”经济区域带和产业富集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利。包兰铁路横贯境内8个苏木乡镇110公里,包白铁路贯穿东部四个苏木乡镇。丹拉高速公路、110国道横穿旗境。旗府所在地西山咀镇紧靠包兰铁路、丹拉高速公路和110国道,西距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临河169公里,东距包头110公里。全旗18个苏木乡镇全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形成了以西山咀镇为中心、110国道为主干,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道路建设走在了自治区各旗县的前列。终期容量为万门的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18个苏木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已覆盖全旗。
乌拉特前旗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境内已探明的各类矿床36处,矿点、矿化点及产地101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百亿元以上。主要有煤、铁、石英石、珍珠岩、白云石、石墨:膨润土、石灰石等40多种矿藏,已有21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其中已开采的矿种有:铁矿石探明储量9700万吨,占全市铁矿资源的55%,而且部分矿藏原矿品位达61%,平均品位也在32%以上,按现年开采能力230万吨计算,还可开采40余年,开采加工潜力巨大,石灰石已探明储量8000万吨(前景储量2.3亿吨),占全市石灰石储量的70%以上,是以包头市为中心的方圆150公里范围内最高储量区,石英岩储量为2100万吨,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白云岩储量为1000万吨(前景储量1亿吨),是优势的冶金和熔剂原料;沸石1.5亿吨,膨润土2500万吨;花岗岩800万立方米。未开采的矿产有:兰晶石储量为1.4亿吨,主要用于机械、航天、兵器等领域,是极具潜力和前景的矿种;锰储量为4.84万吨,钼储量有300多万吨,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思想,积极致力于“工业兴旗、立旗、强旗”战略,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并与地方资源及农牧业产业化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冶金化工、造纸、矿山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冶金化工业主要以PVC、化肥、电石、硅铁等为主。PVC生产规模为6万吨/年,合成氨为12万吨/年,硝铵15万吨/年,尿素10万吨/年、复合肥15万吨/年,电石28万吨/年,硅铁28万吨/年,硅钙、铬铁1万吨/年。2006年,生产PVC和化肥的两大企业在完成扩建技改后,PVC生产规模可达26万吨,合成氨28万吨、硝铵26万吨、尿素26万吨、甲醇5万吨。造纸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年产20万吨芦苇和旗内丰富的速生杨、小麦秸秆资源,旗内两大造纸企业主要生产优质文化用纸和精制漂白苇浆,生产规模达到19万吨/年,占内蒙古自治区造纸行业总量的80%。矿山建材现水泥熟料生产规模为100万吨/年,砖瓦1亿块/年,铁精粉50万吨/年,铁矿采选企业在改项目完成后,2006年采选能力将达到230万吨,年产铁精粉150万吨。电力方面,乌拉山发电厂现有装机容量20万千瓦,三期2×33万千瓦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阶段,计划于2006年投产运行,届时全旗装机容量将达到86万千瓦。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旗内现有六家油脂公司和一家番茄加工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油脂1.6万吨/年,番茄1.5万吨/年。
乌拉特前旗物产丰富,阡陌流金。独特的地理地形形成的三个经济类型区,为发展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前山、套内地势平坦,属黄灌区,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由于属湖泊沉积平原,土壤母质盐渍化较重,经过长期的开发改造,大部分地区已建成了五级配套的排灌系统,全灌区有六大灌水渠,年引黄河水6.2亿m3,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葵、花葵、甜菜、瓜菜、枸杞等。粮油糖产量高而稳定,品质优良,名品有大有公小香瓜、黑柳子白梨脆小香瓜,前山的枸杞以品质俱佳而行销区内外。后山和牧区属山旱区,总面积4900平方公里。农区有水浇地25万亩,旱地2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糜黍、葫麻、高粱、油葵、莜麦、土豆以及黄芪、亚麻等农作物和药材。该地区日照足、水质好,其农产品品质优良,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名品有西水道西瓜、大佘太面粉、朝阳黄芪、亚麻等农作物与药材。牧区以饲养驰名中外的二狼山白绒山羊为主。全旗牲畜种类有羊、猪、牛、马、5累、骆驼以及鸡、兔、鹅等。其中二狼山白绒山羊绒以光泽度好、纤维长而负有“纤维钻石”之美誉。乌拉山羊肉以其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品。旗内有大面积的乌拉山原始森林,林木主要有松、柏、杨柳、桦、椴等,全旗森林覆被率为6%。全旗有野生动物资源280属、503种。近年来,乌拉特前旗立足于良好的农牧业基础优势和河套地区的实际,坚持以工业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化水平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肉羊、奶牛、番茄、葵花、速生丰产林五大产业。2004年,全旗粮食总产达到6.32亿斤,牲畜总饲养量达到260万头(只),其中,羊饲养量达232万只,奶牛1.08万头,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比重达到了24.3%。此外,番茄、速生丰产林的种植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五大”产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
今后,乌前旗将在稳定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植六个特色产业带。一是以先锋乡、公庙镇为主,在前山稳定发展5万亩的枸杞产业带;二是以小佘太乡为中心,在后山发展3万亩的小杂粮产业带;三是以北圪堵、长胜乡为重点,在套内沿110国道两侧发展3万亩的瓜类产业带;四是以新安镇为中心,发展1万亩的麦后复种大白菜产业带;五是以朝阳镇为重点,在后山发展1万亩的药材产业带;六是以树林子乡、新安镇境内的水面为主,发展4800亩的河蟹、乌鳢、工程鲫等水产养殖产业带。开展花葵、油葵、枸杞、大白菜等名优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乌拉特前旗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有良好投资环境。税收方面,凡进驻旗内工业基地的企业均享受乡镇企业优惠政策,从投产之日起,三年内免征留地方部分的所得税;按现行财税体制,增值税中地方所留部分,五年内前三年通过贴息、科技研发费的方式返补企业50%,后两年返补企业25%。土地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企业协调使用土地有关事宜,确保企业按实际需求免费使用集体建设土地,企业土地使用期按入基地企业行业性质确定为30~50年;企业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使用期内,在基地建设投资达到生产规模后,有权对所有的土地进行贷款抵押、出租或作为合资、合作、联营的条件,企业如使用国有建设用地,征用土地可一企一议、一事一议。收费方面,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对法律法规和自治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允许的涉企收费,基地管委会将本着尽量减轻企业负担的原则实行收费、检查“准许”和“明白卡”制度,未经基地管委会同意,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向企业收费。管理方面,对入驻企业全部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方式。
2005年,乌拉特前旗主要的招商引资项目有:年产10万吨金属镁项目,兰晶石工年产10万吨硅铝合金项目,年产5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30万千瓦规模以上的自备电厂项目,年产10万吨直接还原铁项目,年产4万吨纸浆林纸一体化扶贫工程项目,面积2200亩以乌鳢、大口鲶、河蟹为主的名、优、特水产品生产基地,肉牛养殖及深加工项目,马铃薯深加工项目,枸杞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乌梁素海旅游区开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