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或地区,即使是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如美国,也必须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包括交换与分工等),在更深的层次上融入国际竞争,才可能充分利用世界现有的资源加速经济发展。从经济理论和实践上看,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各国一定要在利益最大化愿望的基础上,积极开放,即全面吸引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分工,通过贯彻国际经济惯例,适当开放关境(如EU、NAFTA),使得国内外的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得以顺畅地双向流动,国内外市场能够更好的对接、融合,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在中国1979年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路的时候,世界上有着四类经济大国和一个国家经济集团,某种意义上,它们经济发展的合力就是世界经济大趋势的基本方向:(1)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个全面的超级大国,经济总量列世界第一,政治、军事、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在80年代初期却因70年代长期的经济滞胀,有着自身的困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2)苏联。它是当时另一个公认的超级大国,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的60%,军事强大,处于全球范围对美国的攻势,政治上挟一个阵营,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影响自不待说;(3)日本。由于1960~1970年代经济产生的质的变化,80年代日本经济生产总量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是经济的巨人,潜在的政治大国;(4)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是一个人口的超级大国和经济上的潜在大国,中国之外的人们怀着各种想法,对于邓小平领导的“新长征”表示欢迎。另外,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这一发达国家经济(包含一定政治)集团,以经济一体化为平台,力图达到共同繁荣并继续在世界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极。
20年弹指一挥间,在面临2000年的门槛上,人们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翻转:美国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星球大战计划搞垮了苏联,却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美国自己的新经济结构;海湾战争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的政治霸权地位,东南亚金融危机又确立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控制地位,这一经济地位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很难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需要恢复,由于其内部种种矛盾的爆发,使得这一昔日的超级大国在经济发展上举步维艰,已经从过去的一流的强国落败为潜在的经济大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下降,但具有更次中兴的机会与可能;日本从1980年代的经济顶峰急剧下滑,由于房地产泡沫作怪,90年代陷入困境,金融领域频频出问题,经济结构急需调整,面对2000年日本的改革已经开始迈出步伐;中国继续保持人口超级大国的地位,但第一的排序有可能在2000年后不久让给印度,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维持了高速经济增长率,已经转变为经济大国之一,并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欧盟是近20年间世界经济又一个具有划时代的进展,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了经济货币联盟阶段,使得欧盟继续保持着世界经济中重要一极的地位。
对于这一段经济史的变迁,人们可以大概总结为: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失去的十年(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元失去了过去等同黄金的地位,1973~1975年,1979~1982年一直处于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之中);80年代是拉丁美洲、非洲失去的十年(债务危机、经济困境和大饥荒);90年代是日本、俄罗斯失去的十年(体现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长期不振)。笔者1993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美国进行过一年的合作研究,当时最深的感觉是美国大众开始从惧怕日本人的阴影中恢复了信心。经过阅读美国的杂志、报纸以及上互联网查询才清楚,日本人80年代以大量贸易顺差为基础,在美国大肆购买的房地产、娱乐业资产(美国人曾经惊呼日本人要把美国买下来)。这些资产在90年代开始不断亏损,经营上输给美国人,或廉价返卖给美国人,其数额之巨大,甚至超过了当初的投资,这种过程给了人们这样的印象:日本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出口立国、乃至今天的技术立国,辛辛苦苦地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获得贸易顺差,通过金融领域、房地产领域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又都以泡沫崩溃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流进了美国人的腰包。日本人似乎上了美国人的当,它的经济活动在另一层含义上实际是在给美国人打工,这种贸易和金融流动格局是各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始料未及的,它极大地影响了们对于世界经济格局的看法,也给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