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迎接新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建设有序展开,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更可贵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通过十年的实践,在结合西部地区的具体区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道路和自主创新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经验。紧密结合西部区情和大开发的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脱欠发达状态、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化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发展必须立足区情,西部地区有两大基本区情:一是欠发达,二是存在面积广大的生态脆弱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要想使西部丰富的资源和特色产品以低廉的交易费用进入国内外大市场,使国内外各种先进生产要素顺畅进入西部,就必须首先从改善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和电网等方面入手。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扼制生态恶化,是维护生存之舟、建设幸福家园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兴区强区之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再重要,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民众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十年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如期实现。但与全国平均值及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例,从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新疆、甘肃比全国平均值低27~30个百分点。从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贵州、甘肃则比全国平均值低40多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要用好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向民生项目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尽快补上在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欠账;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多方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特别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努力使西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与东部的差距明显缩小,以保证2020年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时,西部地区民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西部大开发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在抓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要从西部地区具体的区位地缘、资源禀赋等出发,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2008年西部12个省份生产的原煤、原油、电和棉花已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3.9%、29%、28%和43.7%,发挥了国家级能源基地、棉花基地的作用。对于《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指出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稀土、钾、磷、特色农牧产品及加工、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西部各省份结合自身情况,各有侧重地发展不同产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科技新走势,低碳经济不断受到重视,西北各地与内蒙古及时发展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相应装备的制造业,西南各地开始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
二要坚持科技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从资源开发或发掘区位优势起步,而继续前行无不依托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动力,亦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继续优化西部地区的创新环境,就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依靠西部民众的创新智慧,推进西部未来的发展。
三要坚持“双轮驱动”,即公有制和其他多种所有制双轮驱动。维护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在直面激烈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国家直接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关键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只有多种所有制的充分发展,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一切财富之源,活力迸发、泉涌如流。看看浙江等省民营经济提供的“两个80%”(提供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占80%、提供农村劳动力“农转非”就业岗位占80%),进一步改善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就再也不能延宕。
四要加快政府改革。在政治建设领域,面对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和民众对各级政府的希望,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真正成为宜于投资兴业环境、宜居环境、宜学环境建设的组织者,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正常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严格依法行政、清廉行政,从根部防止类似2008年“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要努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凝聚力和创造力之源,它既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更是区域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西部大开发十年中,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的挑战和严峻考验,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正是依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夺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胜利,凝聚成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时,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落实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依托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成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重点。
六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人类居于地球,地球却并不专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在于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应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不突破环境容量和自然承受力的阈限。对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生态系统既复杂又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尤显重要。过去十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西部“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两类功能区面积广袤、屏障范围辽阔、意义重大、系统复杂,亟须抓紧研究,提出方案,吁请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尽快立法,以长保国泰民安。
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西部最重要的是:重点经济区与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圈的率先发展、资源富集地区的集约开发、重点边境口岸城市的跨越发展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三峡库区、资源枯竭矿区等重点扶持地区以及各类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兼顾。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城市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城乡一体化体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大开发过程中,统筹内外要素,有效聚合和集成优势;既重视内生要素的培育壮大,又积极对内对外开放,从区外境外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激活、提升内生要素,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有效利用对口支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提升西部各类开发区的综合水平;抓紧准备方案,促使国家尽快出台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杜绝污染性强、已进入衰退期的产品产能随大流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