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在线阅读 收藏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这些年也关注城市化研究。在农村的时候,笔者自己也想方设法要跳出农村,到城市去,选择考大学,考研究生,和大家走的路差不多。笔者自己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当年农村那种艰苦的条件感同身受,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包产到户以前吃不饱饭,饿肚子。1980年包产到户后就能吃饱饭了。但当时的理想就是跳出“农门”到城市来。为了到城市来,农家子弟不断地奋斗。随着“城市病”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的价值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包括笔者本人。

前两年笔者开始做了个课题,当时就叫重新发现乡村价值。笔者主要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经常到北京的乡村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乡村进行调研考察。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有什么价值,笔者也在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对城市文化的反思,对“城市病”的反思,加深了我们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现在的城市化模式,对乡村的破坏相当严重。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城市化的加快,部分乡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因为中国很大,人口很多,某些乡村的复兴也是可能的。乡村的消失与乡村的复兴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地域非常辽阔,各种类型的乡村都非常多。笔者看到过一些乡村的衰败,也看到过一些乡村的消失,但是也看到了一些乡村有很大的生命力。这肯定不是完全对立矛盾的,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一种多元的发展关系。就笔者本人对乡村研究和对城市化的研究来看,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以来的城市化模式,对乡村价值的人为破坏非常大,至少在六大方面的破坏相对突出。对这些事情,笔者既在农村生活过,又在城市生活过,感觉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小时候,笔者的家后面有水塘,村前有溪流,儿时的伙伴经常去游泳。现在回去看,溪流都干了,露出河床了,这是笔者亲眼看到的环境变化。小时候山上还有野生动物,有大树,但是现在,房前屋后的山都光了,有的种上农作物,大树都被砍光了。20世纪90年代,朱镕基总理到湘西考察,他曾在湘西读过中学,因此他对环境的破坏感慨万千,对当地领导说:“湘西多山,过去葱茏满目,现在树都砍光了,变成濯濯童山。”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说:“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所以,城市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突出的。

第二,对农产品安全的破坏。今天我们在凤凰公社这里吃的都是有机菜。我们很多人对有机食品的意识并不强,对食品安全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以前在农村,很多农作物都是有机的,那时也没这么多病。现在很多怪病都出来了,这与农产品不安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的人说城市给农村人造假,农村给城市人投毒。后一句说的就是有毒的农产品,因为农产品大多数都受到污染了。据专家研究,我们每人每天平均吸收0.8克农药。有的给猪加了避孕药,有的给羊喂尿素。有一次笔者到北京郊区,看到羊养得很肥,农民说喂的是尿素。现在很多人患上不孕不育症,这都是人为的,很多疾病跟农作物不安全有关。笔者以前也不了解有机食品,这几年去上海参加了几次有机食品博览会,才有了有机意识。笔者的一位老师居于武汉,不抽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可能跟雾霾有关系,武汉的空气污染比北京还严重,还有可能是吃了有毒的食品。

第三,对家庭伦理的破坏。一个社会要和谐,家庭的和谐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家庭的破坏是空前的。2.7亿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母子分离、夫妻分离,现在有6000万留守老人,3000万留守妇女,4000万留守儿童,造成了很多悲剧,产生了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生下小孩以后,一口奶不给吃,就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养,自己跑到广州等城市打工去了,孩子吃的奶粉又都是加了三聚氰胺之类的劣质产品。这种情况,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钟南山说,这样下去,再过50年,中华民族将要断子绝孙。笔者相信,大道自然。但我们的很多做法都是违背自然的,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造成“骨肉分离”悲剧的城市化模式,对家庭伦理的破坏相当严重。

第四,对乡村居住方式的破坏。党国英研究员说,70%的乡民的居住方式是独自居住的。中国农民大部分采用这样的居住方式。但现在我们以城市化为借口,强行把农民房子拆掉,让农民住楼房,前些年在不少地方,赶农民上楼的现象比较普遍。前不久笔者到四川大巴山考察了当地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当地干部把一个村的所有村民集中到一起居住,这样的好处是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环境。但我们到村民家调研,村民说以前有院子,可以养点鸡养点猪,还能有些收入。现在搬到楼房里,一律不许喂猪、不许喂鸡,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其他收入哪里来呢?北京也有这种情况。笔者去过北京很有名的一个村,那里集中修了房子后,一个老太太说,她搬到新房子,在房子旁边栽些辣椒,栽些蔬菜,村干部强行给拔掉了,不许她种菜,她很伤心。这就是以城市人的思维去改变农民的生活,表面上农民生活好像是改善了,实际上对农民造成很大的伤害。笔者很担心这种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有的地方,农民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干部却强行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集中住上楼房之后,还要去种地,有的要走几十里路,放农具也很不方便,还要坐公交车去种地。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另外,笔者还发现,有的乡村环境非常好,地方政府却与开发商合谋,把一个村的村民全部赶走,然后将村子圈起来,招商引资搞乡村旅游做生意。村民可能被补偿了“一粒小芝麻”,却被抢走了“一个大西瓜”。在资本和权力合谋中,村民被赶走了。村民不走也不行,政府还要搞维稳。笔者发现有一个村,由于位于著名的风景区,地方政府因此就把所有村民强行迁走安置,开发商和政府利用村庄的优美环境搞旅游。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抢夺民财。这种开发模式是对几千年的乡村农民生活方式的重大破坏。

第五,对传统习俗的破坏。农村的很多习俗是几千年形成的,这些习俗维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但是我们以城市人的眼光,或者以自以为先进的生活方式去改造农民,强行让农民在短期内接受政府强加给他们的新的生活习惯。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就是安徽、河南发生的强行火葬事件。一个老太太去世后已经土葬好几个月了,民政干部却强行给挖出来,把尸体焚烧掉。他们不通知家属就去挖坟,把人家尸体给烧掉火化,非常野蛮。这完全是在挑战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底线。农民有许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感兴趣,却对拆农民的房子呀、掘尸火葬呀,特别有兴趣。笔者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的政策,地方政府往往执行不到位;凡是违背农民利益的事,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就非常强,搞得人不家破人亡都不罢休。比如有的地方搞计划生育,就将农民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笔者就亲眼看到搞计划生育工作的人把农民的房子拆掉,把女的强行拉去结扎或者引产,造成很多悲剧。对这些事情,政府的执行力就非常强,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非常好的政策,却常常执行不到位。政府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以自认为先进的观念去强行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会幸福吗?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让农民幸福,让他们感到有自由和有尊严。但在很多事情上,有的地方政府弄得农民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第六,对乡村传统组织资源的破坏。张鸣教授认为,1949年以后,农民就丧失了组织资源,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社会结构相当畸形。以前我们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切工作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都服务服从于这个中心;后来,我们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其实,笔者感觉我们这个社会可以多样化发展,社会自然会产生可以维护社会正义的力量。压抑了社会的力量,只产生了一种支配一切的力量,这个社会就会很不健康。所以,很多乡村组织的产生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根据研究观察,城市化、现代化对乡村这六个方面的价值破坏很严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破坏?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观念的误区。我们有一种进步和落后的观念,认为城市是进步的,乡村是落后的;工业是进步的,农业是落后的,所以我们强力推行现代化,推行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以先进改造落后。

第二是制度的误区。我们出台的一些公共政策,奉行精英主义,精英以自以为聪明的制度来改变社会,完全不顾“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古训,比如说城乡二元制度,精英们构建了歧视农村歧视农民的制度安排,这个不平等、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完全是人为的。

第三是实践的误区。一些地方政府在实践中为了实现自以为高尚的目标,往往采用暴力和强制手段以达到目的。比如强制推行计划生育、强制推行火葬、强制赶农民上楼,还有城管的暴力执法等。总之这种以暴力为先锋的行政实践,使社会充满暴力、充满强制。用暴力和强制的手段去达到自以为文明的目标,但结果适得其反。我们的GDP确实增长了,但人们都感到幸福吗?这很难说。

我们在城乡关系认识上也有很多误区。城乡关系既是夫妻关系,也是母子关系。第一种,城和乡是夫妻关系。不是城市文明高于乡村文明,也不是乡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应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第二种,城乡关系也像是母子关系,城市文明是乡村文明孕育出来的文明,城市文明的根在乡村。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两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这是笔者对城乡关系的理解。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第一,乡村的生产价值。乡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空间和载体。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住在几十层楼上,就忽视楼底基座的价值。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就是第一重要的产业。越是对人类重要的东西,就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就像空气、水、阳光一样,这些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东西,是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免费供给。只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自作孽而糟蹋了它们。农业生产的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虽然粮食没有苹果手机、宝马车昂贵,但我们可以不要手机、不要豪车,却不能没有粮食。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最不值钱,但人类往往对此显现出短视和误识。

第二,乡村的生活价值。从地图上看,城市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村远比城市宽广和博大。人类从乡村走出来,乡村孕育了人类的真正家园。乡村的生活是最接地气的生活,是最符合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活。有史以来,人类主要生活在乡村。即使进入了城市社会后,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口居住、生活在乡村;同时,住惯了城市的市民也渴望着乡村生活。特大城市的农村郊区是吸引市民的生活乐园。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充分说明,离开乡村,人类很难在城市找到生活的永恒意义。

第三,乡村的生命价值。老子说,大道自然。乡村,是大自然为人类修建的生命乐园;城市,是人类为自己建筑的栖身之所。人类再勤劳、再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也不如大自然之手创造出来的更完美。乡村的第一产业,是与生命打交道的产业,不同于工业流水线上冰冷的机器生产。在第一产业中,人类自己的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共同成长,体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乡村的生活,能使人真正体验到生命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

第四,乡村的生态价值。乡村不仅是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还是极为重要的生态空间。没有良好的生态,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仅生产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也提供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生态环境。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空间。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含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思想根基。而产生于城市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忽视了对大自然环境的尊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构成了巨大的危害。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产生的是垃圾,而农业文明与乡村文明产生的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肥料。城市不仅不可能取代乡村,而且离不开乡村。同时,随着“城市病”的暴发,以及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对乡村生态的破坏与威胁,重新认识乡村的生态价值、大力保护乡村的生态价值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第五,乡村的文化价值。乡村的历史远比城市的历史更悠久。人们世世代代在乡村生活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是最贴近人类自然本性的文化和文明。乡村的文化密码值得人们深思与破解。乡村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感,它经过时间的打磨,与人们的生活、生命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因。城市文化中更多的是权力、金钱和时尚。乡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中更多的是自然、情感和纯朴,乡村文化更具有生命的自然感和归属感。

第六,乡村的旅游价值。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无比广泛的旅游空间、无比丰富的旅游资源、无可比拟的旅游优势、无限广阔的旅游前景。如果说城市有高楼大厦,乡村则有高山流水;城市有时尚潮流,乡村则有风土人情;城市有雄伟建筑,乡村则有田园风光。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县发展乡村“洋家乐”,有的普通农舍每晚的住宿价格超过了城市五星级宾馆,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这印证了古人说的“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接地气、净化心灵的旅游方式。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已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已成为一个有光明前景的新兴产业。

在推进城市化中如何尊重乡村价值?

第一,要转变观念。我们现在以城市的观念去改变农村,以城市的观念消灭、取代农村。这种观念需要反思。我们必须树立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具有同等价值的观念,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改变农民的生活。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内容不同,价值相同,要让人自主去选择。

第二,要约束权力。笔者研究了60多年来农村社会的变迁,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我们的公共权力时刻在农民面前挥舞,指挥和驱赶农民干这干那,农民疲于奔命。今年搞土改,明年搞合作化,后年搞集体化;今年搞“文化大革命”,明年搞计划生育,后年搞火葬。总之,农民在权力的指挥下无可奈何。公权力的随意性,使农民不得安宁。习总书记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确实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建设上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驾驭资本。以前我们的宣传教育说资本是最有害的,要消灭资本。当年在农村养只鸡都是资本主义,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经过革命改造,国家把资本全部消灭掉了。但后来发现没有资本也不行,没有资本,经济就不能发展和繁荣。改革以来,我们把资本放出牢笼。但是放开资本之后,我们对资本有害的一面又缺乏约束,让资本任意横行,这是当前非常突出的问题。本来我们以消灭资本起家,对资本的危害相当清楚。结果没有资本我们就走向贫穷。现在我们把资本放出来,却反而不去约束它了,任由资本肆虐。不受约束的权力和不受约束的资本结盟,如果又没有社会组织起来的话,人们就无法对抗这两股强势的力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就会受到践踏,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从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这两个方面来评价城乡关系,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城乡关系,我们就认同;只要是践踏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城乡关系,我们就要质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能够自由成长和生活,不应该受到任何权力、资本的摧残与迫害。资本最大的危害在两点,一是对环境的破坏,二是对人性的践踏。但资本有其积极作用,它能促进经济的繁荣。我们曾经看到资本的危害,就走向绝对,要把资本全部消灭掉。现在我们必须跳出对资本的放纵和迷信,节制资本,约束资本,驾驭资本。对资本要趋利避害,既不是彻底消灭,也不是盲目放纵。我们中国人在认识权力、认识资本方面还不是很理性,要么全部否定,要么完全肯定。改革以前彻底消灭资本;改革以后,大搞招商引资,什么都不设门槛。有的地方,当农民的权利受到资本侵害时,农民去报案,政府却不受理。这就是怪现象。

第四,要复兴传统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两个彻底否定,一个是彻底否定1949年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否定除了苏联共产主义圈子以外的世界文化。在对待历史上,1949年以前的我们戴个帽子说这是封建主义的;在对待外国上,苏联圈子以外的我们戴个帽子说这是资本主义的。长期以来,我们自认为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后来吃了苦头就不说了。总之,我们需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东西。改革以来,我们说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笔者所理解的,就是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又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丢掉了中国人自己土生土长的文明传统,我们就很难维护自身的尊严。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农民去拦轿喊冤,官员还得下轿问一问,至少不会将喊冤者关起来。但现在一些地方,农民去上访,有的地方却将上访的农民送去劳教,将上访的人关起来。这不要说现代政治文明不允许这样做,就是在传统中国,也绝不允许这样做。

第五,要吸收人类文明。党国英老师说过,人类文明有共性的东西,不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他们都不希望自己被奴役,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安全,都不希望生活在恐惧之中,这就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人性。世界各国人们在文明演进中产生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对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的法律保护,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果没有古今中外的文明融合,没有基本的社会正义和法治,那么,我们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可能有自由和尊严。

执笔人:北京市农研中心调研综合处 张英洪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