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澎湃新闻上线一周年的探索与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2013年,整个报业陷入了空前的恐慌。对于《东方早报》来说,经过十年的发展,《东方早报》无论是新闻采编制作水平还是社会美誉度均达到了历史最佳时期。但整个报业式微,《东方早报》同样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还有没有升值的空间?应如何转型发展?我们做了一个大胆尝试——整体转型。

我们再造了一个生产线。澎湃新闻的报道内容24小时更新,在设计生产线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何让这个团队的生产流程能够既凸显网络传播优势又适合报纸传播,并且不加重生产负担,最大化释放团队能量。最终决定把《东方早报》的大部分采编人员转移到澎湃新闻平台运营上,其报道风格、报道速度和团队人员结构都根据网络传播速度和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我们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流程,比如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15分钟内应报道哪些内容,半小时后应报道哪些内容,2小时后应报道哪些内容,四五个小时后应报道哪些内容。这一生产流程在澎湃新闻上线初期就显现出明显的优势。2014年举国关注反腐,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当天的新闻最快要在第二天才能看到落马者的相关信息。但是澎湃新闻就可以在5分钟之内释放一些最新信息,半小时后把当事人的相关信息整理出来,2小时后记者会对当事人周围的人员进行采访,半天后我们会制订出完整的调查计划。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各有一个编辑团队,《东方早报》的编辑团队保持原来的新闻生产发布节奏,在每天下午五六点收到澎湃新闻的报道后,对其进行筛选、重新加工,刊登在第二天的《东方早报》上,如此对生产线进行重新调整。目前,澎湃新闻的员工将近400人,而《东方早报》的员工不到100人,整个报纸的负担和成本大大降低,互联网的采编力量成为支撑媒体发展的灵魂。

澎湃新闻从微信公众号到正式上线一直在探索与受众交流的恰当方式。传统媒体时代,对读者反馈的重视程度较低。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众主体性的提升,媒体越来越重视受众的意见、想法,必须直面读者提出的疑问,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创建了“问吧”栏目,便于受众提问,还直接把新闻当事人请来解答受众的疑问。这些互动形式实际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逻辑。

在运营方面,澎湃新闻之前设立一个部门,专门从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我们把这些平台作为内容营销的渠道,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推送——接收”过程,而是需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我们成立了一个团队,研究如何让读者以最适合、最轻松、最便捷的方式了解到我们推送的内容。现在,澎湃新闻设立了营销部门,挖掘市场增值空间,跟经营部门一起加强产品运营,促进澎湃新闻多元化发展。

最后,介绍一下澎湃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尝试和转变。传统纸媒报道有一个评价标准,即看一篇报道占据的版面数量。但新媒体与此不同,在报道格式拟定的时候,我们要求记者写稿要追求简短,再重要的事情也得精练。简短是新媒体时代,尤其是新闻客户端平台发布报道最基本的准则。我们还尝试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做中日甲午战争报道时,通过3D技术和其他先进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将读者“带入”新闻。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澎湃新闻的报道时能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进入新闻,用户通过提问、回答甚至内容生产参与进来,这是我们不断完善生产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加强对年轻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和黏性是澎湃新闻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年轻一代是未来的主力,新闻如何激励一代人,使其对国家或自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新闻的终极价值。另外,如何设计有趣的新闻产品,追求愉悦的阅读体验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未来的产品设计已经不是传统编辑所能主导的,需要更多充满活力、想象力丰富的有生力量为我们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在新闻评价体系方面,传统新闻报道往往以点击率的高低作为新闻好坏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什么样的新闻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报道是好新闻,评价标准必须科学有效。最后,技术驱动新闻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何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受众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这方面同样需要更多思考和努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