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硕士、博士三个求学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同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已经可以充分表达出一个学者对于他所从事的研究的热爱和执着专一。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中川谕教授为我们奉献出他几乎半生努力的成果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版本研究工作的钟爱,以及值得中国学者钦佩的勤奋务实、谦虚审慎、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三国》版本众多,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记载了28种版本,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已被确认和已经发现尚待确认的版本,如果再算上内容大体相同但版式不同的毛评本,那么中川谕在论及《三国》版本数量时使用的“庞大”一词诚不为夸张。除最早的明刊本嘉靖壬午本和清代毛评本外,由于人所共知的历史的原因,《三国》主要版本多藏于国外,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比较不易展开。因此,自1929年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起,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都放在对嘉靖壬午本和毛评本的比较上,大多数人认为嘉靖壬午本与其他明代刊本在内容上无一差别,直至清代毛评本出现,方才有了文字上的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柳存仁、周邨分别撰文论证比嘉靖壬午本更早版本存在的可能性,是国内较早的从更大范围内进行《三国》版本研究的开始。
日本所藏《三国》版本占全部已知《三国》版本的三分之二强,因而,日本学者在研究上极具地利之便。从1965年小川环树便有《关索的传说及其他》一文,指出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几个建阳刊本之间的异同。接着,1989年金文京的《花关索传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89年金文京的《〈三国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1990年上田望的《〈三国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版本演变的考察》等,都在《三国》版本的源流及系统等问题方面发前人所未发,几位日本学者对《三国》版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汉学家的《三国》论著在中川谕的这部书出版之前有两种较为重要的作品,一是1993年〔日〕金文京的《〈三国演义〉的世界》(东京东方书店),二是1996年〔英〕魏安的《〈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者不仅对《三国》版本分类、关索与花关索、《三国》在朝鲜、韩国、日本的流传与出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有作者问题、《三国》的思想、人物形象的演变等方面的专论,是海外《三国》论著中较早的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后者是海外第一部《三国》版本研究的专著,创立了用“串句脱文”考量版本之间关系,对《三国》版本进行分类的独特研究方法。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中川谕教授的《〈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是近一段时期以来比较全面地研究《三国》版本的专著。
《〈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日文版于1998年12月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黄霖、顾越曾为该书撰写评论,题为:《〈三国〉版本研究的硕果——读中川谕的〈《三国志演义》版本的研究〉》,对中川谕的研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川谕研究《三国》版本有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