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中国正式宣布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此举稍稍舒缓了北洋政府在财务上的压力。庚子赔款中对德、奥的部分立即停付,协约国中《辛丑条约》的签字国也同意,从这一年开始,赔款缓付五年。战后,北洋政府先后与相关各国展开彻底免付庚款的谈判,并明令指定有望退还的庚款全数充作教育经费。这一政策反而引起北京教育界与中央政府尤其是教育部的纠纷。如何设立管理巨额退款的机构,相关人员如何派定或推选,退款如何分配和使用,就成了不同派系、利益集团争斗的焦点。1925年北京女师大“驱杨倒章”运动和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争论还应该置于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来解读。
1925年10月23日,管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中基会)与教育部协商订约,决定合办新的图书馆。教育部于12月2日聘梁启超为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李四光为副馆长。鲁迅已在这一年的8月14日被教育部解聘,但是“受了朋友们的怂恿”1250033,他当月下旬通过平政院起诉章士钊(国家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可诉又当别论),胜诉当在意料之中。11月28日,在“首都革命”中高呼“打死章士钊”的学生、民众再次光顾这位可怜的内阁要员寓所,打砸一番,尽兴而去。章士钊两次被“毁家”,不得不逃往天津,教育部聘任图书馆正副馆长的决定或因“革命”而推迟到12月2日才公布。《晨报》被指为研究系喉舌,示威者已在28日将报馆焚毁,现在研究系的领袖人物梁启超竟然出任国立图书馆馆长,是对数日前那场暴力运动发起者的挑衅。以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元老、北大教授李石曾(煜瀛)为首的一派实力人物有恃(冯玉祥国民军)无恐,正以各种手段向已经虚弱不堪的段祺瑞执政府施压,要把李石曾的“另一个自我”易培基推到教育总长、女师大校长的职位上。易培基曾在仓促拼凑的黄郛摄政内阁当过短短两周(1924年11月10~24日)教育总长,女师大“驱杨(荫榆)倒章(士钊)”,北大评议会宣布北大脱离教育部,其实都是为了他的复出。鲁迅一度是这股强大势力的盟友,他在这特殊的场合注意到新设图书馆“兼职”副馆长李四光的工资。
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文学研究,中国,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