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地域文化考察,自京海派文学研究起。尤其在京派领域,成果丰硕。京派文学意味着一种美学风格,一个有着同人性质的作家群体,同样也代表了一种文学的生产机制——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均高度以校园为依托,作家在象牙塔内眺望人生,面对社会问题发言,并较为从容地进行各类文体实验。可惜京派存在的时间不长,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到1937年抗战时便已风流云散。但北平文坛对校园的这种依赖关系,却自新文化运动始,直到40年代,京派仅为其中一环。
简言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到1949年,就刊物层面而言,北平文坛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光时段:五四和沦陷的前半段;一个被司马长风等文学史家称为“默默耕耘的沉潜时期”: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在这三个时段,校园特色成为我们理解北平地区文学刊物的关键。从1941年底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到北方内战的基本终结是北平的困顿时期,此时,一个物质性的因素——纸张的供应问题——被凸显出来,在四五十年代的文学转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