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自然风土
在线阅读 收藏

一般而言,考察和审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的生成机制,大体上应当从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外来影响等诸方面起步,加以汇总,进入问题,解析整合。同样道理,我们在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观察和考问当中,最先看中和关注的实际问题十分确切,那也应当是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自然环境和地理面貌。中国古代最早对于中华地理大势作出扼要概括文字的作品应是战国时期的名典《禹贡》,该文章句相当洗练地提出了华夏民族的所谓“四至”说法,也就是:“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多样。当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农业文明受到北方游牧文明的侵扰袭迫时,其文化或文明中心即可随机转移到以长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陆腹地深远,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南北温差达到50度上下,降水量也相差数千毫米,衣着食物上下左右各有不同,人口语言前后南北差别天壤,从而造成了中华大地自然环境多样发展,区域环境各具姿色。按照今天眼光来看,《汉书·王吉传》当中所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古语显得时过境迁。《汉书》仿佛已然成为千年老谈了。而今正有所谓“十里不同风,三里不同俗”。

我们有理由有依据相信,不但中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各个角落,恐怕也是如此:气候和风土决定着人类和生命存在的现实状态。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讲过:“19世纪在希腊文明中心雅典,南方最上品的果树不用栽培就能生长,那儿每隔20年才结一次冰,夏季的炎热有海上微风调剂,气候非常温和,这样气候中长成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得更快也更和谐。没有酷热使人消沉和懒惰,没有寒冷使人僵硬迟钝;既不会像做梦一样麻痹,也不必连续不断劳动,既不沉溺于神秘的默想,也不堕入粗暴蛮性。倘若我们把一个欧洲的荷兰人同一个亚洲的印度人相比,就可能会感到温和的自然界怎样使人的精神变得活泼、平衡,把机灵敏捷的头脑引导到思想与行动的路上。”1265050

在人类文化或者世界文明形成的历史初期,我们的原始祖先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有过成千上万次的择取比较和迁徙定居。最终,还是文明取胜落后,光明打败黑暗。我们人类的祖先看中和定居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这片空气、水源、陆地和空间配置均较优越的地带,在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繁生衍复。并且诞生和滋养了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华夏文明——这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国的地方。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