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民俗生活与文化
在线阅读 收藏

今天重新观看众多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际,新会发现许多银幕黄金时代前后的画影特色。比如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猛河的黎明》电影先头字幕部分,显示出了电影风俗顾问这样一个称呼。字幕显示本片的两位电影风俗顾问是苍定安和都爱国先生1265293。与此同时,这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5年的电影字幕当中,片中男女主要演员的出场顺序,也是以影片故事当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出场排列为序,比如饰演本片男主公人毕布单增的朱丹西,扮演阿仓贡的恩和森等等。也就是说,电影人物形象出场登幕,并不是以演员本人在影坛地位的轻重,或者以社会身份的高低大小进行档次排行。这种比较重视少数民族以及看重少数民族风俗的纯粹以电影为先做法,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史的历程之上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划了时代的。

民俗和文化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是一种自然存在,它的表象之后是一种民族的和区域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意象。这里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民俗的时候,民俗对于民俗和文化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读解程式了。这样来看待民俗,这里的民俗也就成为了一种民俗与文化的复合体,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界定。我们知道,民俗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一般来看,民俗文化常常拥有两种形态,其中之一,是它的历史形态,它积淀于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民俗是体现民族古老文化精神的一块活着的化石。民俗另一种形态是它的现代性。它们包涵着现代生活和实际生存环境当中新近形成的某些民俗风化。民俗以其历史的惯性与现实的有效性,渗透和张扬在我们身边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等诸些方面。一定的生活准则和生活方式,把某一特定层面上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某一种相对特定组织人群以及思想团体,渐而形成了所谓的民俗文化。正如美国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研究深处所讲的那样:“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我们的文化,即他们共同具有的观念的准则。”1265294

其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特性,早从1905年开拍第一场艺术京戏影片《定军山》的时候,就已经脚踏实地的与本民族的正宗文化开始联姻了。这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电影艺术从第一个画影镜头展开启始,它的滋生与发展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这些艺术现象似乎无需多加论证。事实足能表明100多年来中国电影的神髓当中,肯定正有着一只看得见摸得着传统文化的手,掌握和把脉着我们的民族电影。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创作,也如同整个中国电影的大命脉那样,生存和行进在中国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之下。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了关于民俗的两种形态,融汇于特定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之中。电影也是同样,电影中的民情与民俗也融汇和隐含在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以及社会民俗深处。

电影其实也是人类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再创造。因此电影艺术作品反映和描绘社会民俗事象,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普遍文艺现象。童年时代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现象,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电影镜头和创作当中。比如中国银幕上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的主要故事情境,就是取材自广东潮汕地区百姓的买卖姻婚,媒人撮合之类的婚嫁生活,其中描写了不少繁文褥节的民间婚俗。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当中,也有相当多的片幅和细节描绘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当中的民俗风情,比如1953年徐韬先生拍摄的故事影片《草原上的人们》,比如1955年吴永刚拍摄的故事影片《哈森与加米拉》,又比如1957年朱文顺执导的故事影片《牧人之子》1265295等等。

上述这些少数民族题材故事影片当中,拥有着影画数量众多,艺术样式细腻的北国边疆大草原上的老百姓们的平常生活、风俗习气。如果将这些电影中的少数民族百姓的日常风俗和民间习俗统归集中起来,并且连成一片的话,无疑能够组成一幅幅生动活现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风情画。下面,我们主要针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当中一些集结成势的许多电影民俗化的倾向,做一些系统归纳,翔实整理以及进行相应的美学分析,希望能够从电影视听的文艺民俗学角度,剖析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当中丰沛富饶的文化内涵,以及别致多样的电影镜语和表现形态,从而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化认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