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观念形态与审美视界
在线阅读 收藏

这里所谓“观念形态”与“意识形态”本来应当是一回事。我们的文章在此叫做“观念形态”仿佛更加贴切1265323。从本质上来看,一个民族审美观念和文化形成与其特定审美思维息息相关。可以讲,审美思维是审美文化生存的一种必要条件。不同的民族社会拥有不尽相同的审美传统与个性特征。这种审美传统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决定了其审美文化的不同特色。审美思维的差异导致了审美文化的差异,审美思维对于一个民族审美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相应的制约作用。我们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不能离开她自身特定的审美思维。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一直保存着比较多的原始神话思维的印迹遗痕。比如在一个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与生存的现实当中,保留下来的一些神化式的有形资料,为我们认识神化思维提供着许多珍贵例证。

一般而言,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思维当中,与汉民族审美思维具备的伦理教化,社会政治以及生存观念一样,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维。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审美思维范式当中,以善与恶为审美判断的伦理意识是相当强大的。这种伦理意识与生活观念,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到少数民族生活的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等各个生活层面,进而影响和决定着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本身面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境界同样,也是通过少数民族大众日常生活和平常凡心加以体现的。前面曾经提到所谓,中国电影“十七年”当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思想境界大于艺术形式的说法,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许多情形之下,意义格外突显。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这种思想建设与革命精神的生成培养,更是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举例来说,比如毛主席认可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春光》,事情已然过去60余年。但是其影响之深至今仍能感受切肤。那时候,毛主席不但关心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而且还亲自书写了《内蒙春光》新的电影片名《内蒙人民的胜利》。从这样一个改写片名的内容过程来看,人民领袖的思想境界显然思智超常。毛主席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具体指导关怀,大大跨越了电影本身艺术形式的框架意图。毛主席的领袖气度神圣呈露并且呈现在“内蒙人民的胜利”的题名上面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以及文化史上的一个新开端。社会生活与现实政治的新思想和新光芒,很快就在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以及电影艺术创作当中表现和展示出来。比如当时这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故事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的光照收获。接着下来,我们党又向着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提出来两个非常现实,同时也很有必要的电影艺术创作口号:演“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题材”1265324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几部革命生活与现实题材的电影故事作品,基本奠定了未来中国电影事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基础走向和前景道路——这是一条红色银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些被称为红色电影的代表作品是:故事影片《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故事影片《钢铁战士》,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故事影片《中华女儿》,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故事影片《赵一曼》,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故事影片《翠岗红旗》,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故事影片《上饶集中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故事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故事影片《白毛女》,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等等。上述新中国艺术电影的红色行进之路,也为我们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艺术明光之路,指出了注定前行的革命化,理想化和神圣化榜样指标。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路,也跟着这一时期新中国大银幕之上艺术电影的红色样片走得更加确定与明朗起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