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融汇进取的羌汉文学关系略论——以羌族诗人羊子的诗歌为例
在线阅读 收藏

羌汉文学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羌族这一古老民族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交融的足迹生生不息,在各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极具代表性。当代羌族文学创作也取得突出成绩,丰富的羌族文学不仅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蕴藏着其历经忧患而绵延坚韧、不失特色的生存密码。羌汉文学关系密切,互相渗透和影响,对羌汉文学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在题材、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借鉴与独创,不仅可以由此揭示羌族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也可探讨中华多民族文学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与普遍规律,同时对各民族对汉语的巨大贡献,汉语文包容多元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内涵载体的特性和凝聚各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价值等也会有新的认识。对于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遭受重创的羌族文化保护工作,尤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探索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祖国民族团结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代羌族的文学创作,反映出羌汉文学间密切难解的关系,透过近年来颇有影响的羌族诗人羊子的诗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羊子,本名杨国庆,羌族,四川省理县人。1992年7月四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到若尔盖县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2002年7月借调到阿坝州文联工作。现为汶川文体局副局长,《羌族文学》主编,阿坝州作协副主席。羊子有不少诗文公开发表,且在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创作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出版个人诗集《大山里的火塘》《一只凤凰飞起来》。羊子创作的歌词《神奇的九寨》先后受到州级、省级、国家级的表彰和奖励,曾当选为全国十大金曲之一,获四川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中学音乐教材。“5·12”地震后得到中国作协重点支持的长篇大型组诗《汶川羌》出版后,更是影响广泛,获得巨大成功。

从2008年地震前的诗作和以《汶川羌》为代表的震后诗作的对比分析,可见羊子作品的人生价值取向,他的作品以生动优美的意象和热烈真挚的激情,彰显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独立的民族思考,同时又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胸怀,以现羌族作家可贵的借鉴、反思和创新品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