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抗战文学中的武汉会战展开,展现了文学与这场重要会战的紧密联系。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时间久、规模大、战线长的关键战役,对战争局势影响深远。会战前夕,国民政府积极准备保卫武汉,作家们也投身其中,以笔为武器营造保卫大武汉的精神氛围。《抗战文艺》等刊物推出相关专号,众多作家踊跃投稿,田汉的《江汉渔歌》借古喻今鼓舞士气,电影也参与宣传,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在会战过程中,文学作品以多种形式呈现战事。有的作品将战斗作为背景,如适夷、王思曾的作品;有的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展现战斗,如张自忠的回忆;还有大量作品记录了官兵的英勇事迹,如二十九集团军的战斗、万家岭大捷等,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精神。同时,也有作品如实反映了会战中的失利,如王亚平的诗,体现了文学对战争的真实描绘。然而,武汉会战的文学表现存在不足,缺乏与之重要地位相匹配的大型叙事作品。这主要是因为作家战地体验不足,前线文学营养匮乏,且政治环境限制重重,使得作家难以长期深入战地,影响了相关作品的创作。尽管如此,抗战文学依然为武汉会战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