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导言
在线阅读 收藏

寻找锅庄舞这样一种传统藏民族文化样式在现代社会空间的着陆点,无疑需要研究者具备一种跨界的眼光和深情的执著,八年的时光,我在藏民族的文化沃土里找寻养料,希图使其浸润于更广阔的民族文化田野。而今,锅庄舞从西部出发,渐渐进入到中东部地区的广场文化中,其中有民间传播者的功劳。然而这一文化样式的原有味道是否可以得到传袭、长久留存和发扬,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深层次的寻觅,成为研究者应有的担当。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藏民族的解读,用心去体尝锅庄舞,站在藏族人的角度,去体念他们的思维,去解读他们虔诚的精神内核,去呼吸那里尘土和酥油的味道。多次考察过藏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从藏人鲜活的生命个体中更能体现这个民族的历史、现实和生活,他们不同的人生状态,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判断和对生活理想的不同解读。从任何一个藏人身上似乎都能挖到令人回味的故事。我觉得感受一个民族的歌舞文化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相处一段日子,按照他们的节奏来生活,深入到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各个方面,感知和体察他们的生活方式。藏区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变化无穷及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这种变化如果在藏区的节日里,丰收的季节里,喜庆的日子里,你想感受不到都难。在过去,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传统的、古典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在高原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的藏族民众就是这高原文化生态的缔造者和保护者。人们很想知道锅庄舞是如何形成、保持和延续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锅庄舞的形成、保持和变迁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过程。要研究它的社会形成问题,必须考察得以形成锅庄舞的历史成因。本书是从体育文化研究者的愿心来考察发掘藏民族民间舞蹈锅庄舞流派和研究它的民间传承过程,试图使其在现代文化空间以文化体验和体育健身的形式存续。切望有更多的同行者,从他们的发掘和创作中展现锅庄舞这一文化样式的特质,推动更广大场域民众参与的愿望和热情。

本书上篇较系统地从西藏后藏开始梳理,到前藏的工布、昌都,到康区的甘孜、阿坝、玉树、迪庆,再到安多的青海海南州、甘肃甘南州等,自上而下地贯通。考察中我们发现与锅庄舞相关的有果谐、堆谐、果卓、弦子、勒谐、热巴舞等十多种艺术形式,仅锅庄舞类就有五百多种舞段、歌曲。上篇对五省藏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锅庄舞的基本内容(包括曲调)、基本动作特征,锅庄舞的分布区域、地理环境,锅庄舞的宗教色彩,锅庄舞的传承谱系及濒危状况等一一进行梳理及论述。

著名作家姚雪垠老先生曾经在谈舞蹈时说:“舞蹈是起源最古老一种艺术,大概比文学的起源还早。当口头诗歌出现以后,舞蹈就同诗歌、音乐结合,促进舞蹈艺术更能够反映人类的生活和感情。”任何民族舞蹈文化都来源于生活,起源于民间。祭祀舞也不例外,它随着藏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千古相续,源远流长。今天,藏族锅庄作为“社会舞蹈”,课题组研究如何从体育的视角研究锅庄舞与社会群众体育相关的问题,如:它与大众健身有什么关联?它为何被大众(指汉族)自愿接受并参与其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来源于社会化生产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但近年来凸显的诸多社会大众健身问题均不能靠哪一门学科单独解决。如研究民族舞蹈体育化问题,应运用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法,具体由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体育学、舞蹈学、宗教学等学科共同研究解决。多元化、跨文化交流是未来民族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用质的方法对五省藏区原生态舞蹈挖掘整理,需要研究者作为他者身处主体的生存空间,系统深入的个案研究及规范的考察调研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在不同藏区,我们详细地记录了锅庄舞的音乐、舞蹈及歌词等资料,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采访老艺人,与当地文化部门取得联系查找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工作,我们较详细地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调研考察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针对下篇“锅庄舞的文化空间”涉及的五个方面一一阐述:锅庄舞文化的历史成因;锅庄舞与相邻民族舞蹈的历史记忆;锅庄舞的音乐歌曲旋律;锅庄舞的动律节奏;锅庄舞形态层面的理论思考。这些问题已经走上以量化(五省藏区与锅庄舞相类似的歌舞)方法采集第一手资料、以质化方法分析和归纳问题,以达到传承和创新的目的。从锅庄舞的历史成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动作特质、动率节奏、文化形态、文化内涵及艺术体育等来看,本书突破长期以来对藏族民间歌舞的一般性描述及纯艺术化的审美研究,试图开拓一种全面、广泛、完整、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如在我国西南地区从川西、滇西北的岷江流域起,沿横断山脉历史上藏族锅庄舞与16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像“锅庄舞”那样与16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关联。这个体系迫使我们厘清研究的目的,准确记录用来揭示主题的方法。

通过对锅庄舞的历史成因与藏民族的文化性格、审美价值追求、观念及锅庄舞与相邻民族舞蹈间的关系研究,是为了使读者有传统原生态锅庄舞和现代锅庄舞的不同概念,让读者更多了解锅庄舞的原生场域和千古流脉。全面考证研究锅庄舞的基本舞步、姿态、躯干动作、音乐的风格、动律节奏的共同规律以及体育特质,使当代西部大众对锅庄舞的健身健心价值有一个理性认知和新的精神需求,这是本书的主要目的。如果再具体,就是年轻人要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促使他们看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形式背后的东西。而这个场所就是学校。

本书下篇“锅庄舞的文化空间”展开多学科解读,可佐证以下主要观点。

(1)锅庄舞作为“社会舞蹈”正逐渐渗透到西部各城市中心,使不同民族大众为了一个目的:健身、自我表现、陶冶情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利用民族资源构建以身体、心理、社会三维立体健身的现代理念,追求人类精神、情感、艺术、健康方面的终极目标。

(2)汉民族对“锅庄舞”文化的认可至关重要,本身可以通过修正来应对外在的文化挑战。西部高校应继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传承和发展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教育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观为内核,吸收西方体育的合理成分,以未来的艺术体育为目标,在中西体育融合中走向完善。

(3)以大体育发展观为前提去理解大众体育文化社群,而不是只将其视为民族体育资源的接受者。通过对锅庄舞形态深层面的理论认识与实证研究得出发展路径。

21世纪以来,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心理、社会三维立体发展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利用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构建现代健身理念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锅庄舞是一种自娱性极强的集体舞蹈,其特质表现在:超越民族的普适性,被其他民族大众自愿接受;有强烈的节奏感、协调性和表现力;保持有氧代谢过程和健身的安全性;其“舞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忘掉烦恼,宣泄郁闷的情绪,有助于心理调适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并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国际体育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从历史、文化、社会的视角探析锅庄舞的文化价值,它展现了这一民族民间文化样式的本真性和普适性。锅庄舞,是藏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它直指人心,令高原上的人们无比愉悦。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它时刻流露着本民族纯真善良的价值取向。

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令千百年来高原民族身心愉悦的民间舞蹈作为社会体育资源,具有可持续的推广前景。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文化现象,又是社会活动,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而锅庄舞这种文化现象,它既产生于劳动,又产生于娱乐,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能帮助一代代人,认识那些民族文化,并且无意图地传承着过去的实践和义务。藏族锅庄舞深深地影响着藏族文化,在藏区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的影子,其旺盛的生命力、激情洋溢的歌舞以其影响的广泛性、抑制不住的活力和创造力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