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在完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应明确把社会心理建设纳入治国方略,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处、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使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让民众享受安全、愉快、有前景的生活,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理念,激活民众“求幸福、奔小康”的心理动力,使“中国梦”化作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梦想和预期,成为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心理源泉。要进行健康公民人格、契约精神和中国文化气质的养成教育,培育超越家庭的梦想,引导民众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建设,使建设者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人心归仁”是社会心态的基本现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心态的基础。对利益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要通过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形成各美其美、相互尊重的多元社会观。推动文化、族群、阶层、长幼、城乡、行业等社会类别之间的接触沟通,形成美美与共、和谐发展的包容心态。要借助多重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要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观察、调整、培育、引导社会心态上探讨规律,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