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认真回顾十年进展 积极推动妇女研究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妇女研究会为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而举办的“北京+10”论坛就要闭幕了。几天来,我们共同参与了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的有关活动,以研讨的方式认真回顾了十年来我国在《行动纲领》提出的各关切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各有关部门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为我国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献计献策,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回顾我们看到,十年来,我们从国情出发,认真履行对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做出的庄严承诺,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出的目标有些已经得到了有效落实,有些正在加紧实施,争取早日实现。十年来,我国男女两性受教育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妇女获得发展资源的机会逐步增加,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不断提高,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贫困状况有效缓解,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日臻完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使我国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女性群体的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妇女生存、发展和权益保障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妇女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在就业和参政的一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差异不同程度地拉大;我国社会历史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仍有影响,与市场经济环境下滋生的性别歧视现象相互呼应,使得侵犯妇女权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社会中普遍树立性别平等观念,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仍任重道远。

回顾过去十年,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国妇女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世妇会是一个全球的妇女组织和学者相互交流、妇女和性别研究成果广泛传播、妇女理论研究与妇女运动实践密切结合、相互推动的系统过程。从北京世妇会的筹备和召开,到“北京+5”,以及这次的“北京+10”等一系列相关活动,世妇会提出的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强化。这些理念凝结和渗透在妇女理论研究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妇女研究事业的发展。

我们高兴地看到,’95世妇会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十年,也是我国各个学科的妇女和性别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十年。在这十年里,特别是1999年中国妇女研究会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多学科、多视角的妇女和性别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领域,特别是从性别视角审视北京《行动纲领》提出的各关切领域的问题,成为妇女和性别理论研究的热点。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立法、政策、方案和项目的主流,不仅成为妇女和性别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为将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目标纳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00年以来,中国妇女研究会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活动和学术会议,所产出的研究成果为各级人大立法、党和政府决策及妇联组织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些学术活动也促进了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党校及妇联的妇女研究中心和机构的交流日益频繁;妇女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妇女和性别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我国妇女研究机构和学者与国际组织和学者的交流持续扩展,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04年底,中国妇女研究会已有理事180名、团体会员108个。在中国妇女研究会的180位理事中,各个学科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占80%,博士生导师也有近30人,学术力量越来越强。作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妇女研究会积极为妇女和性别研究者服务,有意识地推动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推动妇女和性别研究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流,促进中国妇女研究网络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去年,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评奖,获奖者既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也有来自妇女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妇女与性别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成果的丰硕。

在回顾妇女研究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妇女和性别研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特色的妇女和性别理论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妇女和性别研究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应的研究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促进妇女和性别研究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及人才成长的政策、机制及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我们要充分利用“北京+10”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动我国妇女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