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选择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技术应用的认识水平和决策水平。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要求不同形式的技术,要求不同形式的技术应用。基于国际贸易视角下的技术选择,则是一国为发展本国科技力量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统筹选择引进的过程,即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在国际贸易中则表现为有选择的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某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其某种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同时也会影响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初的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把本国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急需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下半叶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就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工业、成衣工业、轻型机械工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随着最先移入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这些产业也会由它们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由此可能形成一个永不衰竭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这已经成为当代并且必将成为21世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当代和今后国际经济关系演进的长期趋势,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几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考虑是否利用、如何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这种机制来发展本国经济。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章主要阐述世界各国选择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冯潮华: 1958年生,福建连江人,经济学博上,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任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参编多部著作,发表文章40多篇。
黄茂兴: 1976年生,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等。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技术经济、竞争力问题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部厅级课题60多项;出版《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等著作70多部(含合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合作),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含合作)、二等奖4项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第2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多项人才奖励计划。2015年荣获人社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6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荣获2014年团中央授予的第1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所在科研团队于2014年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该科研团队所在的党支部201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018年1月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9月获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2019年7月获聘为福建省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