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踏上德国的土地,都会被这里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怡人的艺术氛围所吸引。很有幸,我三次获得KAAD奖学金赴德学习、高访。1995年,在汉克杰博士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得以第一次到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顺利毕业后的我,即回国重返音乐讲台。2003年、2011年又两度得到KAAD和汉克杰博士的恩惠,回到科隆音乐学院撰写博士论文和进行高访。为什么我如此青睐科隆,每次都以这座城市作为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是因为,这里有高耸入云的科隆大教堂、有千年古老的文化、有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更重要的是和蔼可亲的汉克杰博士和他的家人就在离此不远的波恩,来这里我感到踏实,就像回家一样,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亲切。
一晃近20年过去了,早先青壮年的汉克杰博士现已年届花甲,岁月成就了他更为完美和睿智的人生境界,而岁月也让我满头银丝。20年在人的一生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回,流淌的岁月让我不禁有种追思过去的冲动,而感恩是我心中最强烈的念头。每当想起KAAD,想起在德国学习生活的岁月,想起在汉克杰博士和夫人周修纬女士家中被视作亲人而受到款待的情景,内心都会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情。是他们让我在异乡的生活变得不那么孤独,而是被幸福所怀抱着。
这20年的光景里,我时常想起曾经那一幕幕的感动,每每拾起便更加珍惜,也许用文字将记忆留下来是最能表达心声和最美好的。科隆、波恩的音乐生活以及汉克杰一家给予我的温暖,永远成为我心中最美最幸福最难忘的记忆。
科隆是一座很美的城市,两千年前,罗马人在莱茵河边修建了这座城市。从那时起,科隆就成为西欧的一个艺术之都,时至今日依然保留了许多罗马帝国时代的遗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首都设在小镇波恩。波恩与科隆几乎是一个连体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科隆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德国的第四大城市,人口约97万。这里不但商业发达,文化气氛也非常浓郁,有生意兴隆的店铺、风格前卫的建筑、现代化的音乐厅和歌剧院、幽雅的艺术长廊、古老的大学,还有始建于1248年的著名宏伟的科隆大教堂……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科隆最诱人的人文内涵。2002年6月,联合国又把科隆与科普伦茨之间莱茵河中段的浪漫流域,列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沿河两岸有或隐或现的教堂尖顶、星星点点的小村庄、层层叠叠的葡萄园,在峡谷和山丘之上还有数不清的神秘的古宅古堡。难怪德国文人把这里视为他们梦中的乐园,歌德称这里为“上帝赐福之地”,剧作家克莱斯特则把这里说成“大自然的乐土”,大诗人海涅笔下那个幽怨而美丽的罗蕾崖上仙女的传说写的就是这里。这些传奇般动人的莱茵河文化,使科隆这一美丽的城市锦上添花,以至于在德国流传着“没有到过科隆就没有到过德国”的说法。
谈起莱茵河畔的音乐文化,著名的音乐小镇波恩脱颖而出,这里有贝多芬故居和舒曼纪念馆,同时,与波恩相连的科隆也让现代人刮目相看。耸立在莱茵河畔,科隆大教堂北面的一幢颇具现代风格的大楼,是创办于1858年的科隆音乐学院,它是德国最古老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当今欧洲最著名、最大的音乐学院,这里专业齐备,聚集了许多著名教授,成为所有音乐学子敬仰的地方。当你漫步在科隆大教堂东侧,瞭望莱茵河的美景时,科隆音乐厅可能不知不觉已被你发现,这座音乐厅虽不及柏林音乐厅那么有名,但是它新颖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化的视觉及声学效果,绝对胜过柏林音乐厅,其宽敞的休息厅会让你在中场休息时感到无比的舒畅。在科隆大教堂的西南方不远处坐落的歌剧院,虽然没有德累斯顿歌剧院那样古老而闻名遐迩,但是其超级现代化的舞台功能,是德国其他歌剧院所不可比拟的。
科隆的街头音乐,使你感到无时无刻不处在音乐之中,穿过大街小巷,街头艺人的音乐声不时地缭绕在你的耳际,有非洲朋友伴随着强烈节奏的笛声,有俄罗斯人用巴扬演奏的琴声,不经意间在一个角落里你还会看到有人用一排排酒杯,奏出犹如泉水般悠扬悦耳的声音,假如有幸你还会被街头传出的三角钢琴声而吸引……这是一种西方的音乐文化,这些人在街头演奏,并不像我们亚洲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为了谋生,他们都是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演奏者,我的一位欧洲同学曾经跟我说:“我在街头上演奏,并不是向过路人讨钱,我穿戴整齐得体,是在展现我的艺术才华,锻炼我的艺术胆量。”的确如此,我曾经看到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大街上来拉练习曲,其演奏并不动听,但作为对孩子艺术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途径。在我看来,西方街头音乐的表现方式和他们的演奏目的,与国内衣衫褴褛的艺人以演奏来乞讨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在科隆音乐厅,人们天天可以聆听高水准的音乐会,常常有来自世界顶尖级音乐家和乐团的表演,如小提琴家穆特、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布兰德尔,以及慕尼黑交响乐团、莱比锡交响乐团等。你可以听到20世纪作曲家瓦雷斯、亨德米特和巴托克的作品,也能欣赏到19世纪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舒曼、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这样的音乐会常常满座。德国人对古典音乐的钟情,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尽管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通俗音乐,但是几百年来的这种音乐熏陶,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母体文化。人们把坐在音乐厅里欣赏音乐会视作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且为之感到荣耀,这象征着一种地位,也代表着文化修养的层次。现在人们还喜欢用音乐会的门票作为生日礼物来馈赠友人,我在欣赏穆特的音乐会时,身旁就坐着这样一位因友人赠予的生日礼物而来的听众。中场休息时,他的一席话不禁让我产生了另外的思索,他说:“穆特的演奏固然好,但很多年轻的演奏家是未来之星,也演奏得非常好,然而他们并不如她卖座,如果这场音乐会的票不是别人送的,我不会自己掏钱买票来看,而更愿意买票去支持那些年轻的演奏家。”德国人的意识总让人惊讶,他们常常会闪烁出个人的灼见。
——至于歌剧,夏季是观赏歌剧的黄金季节。年度夏季演出剧目册展示了科隆歌剧院一连串的演出剧目,供观众选择欣赏,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巴洛克时期亨德尔的作品;有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还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瓦格纳、罗西尼和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时常还会有20世纪普朗克等的作品。每年演出剧目都是在广泛征求歌剧协会成员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来年的演出季度中,还将提供大约50部不同文化内涵的歌剧剧目。我曾观看了莫扎特的《园丁姑娘的爱》、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和罗西尼的《灰姑娘》等歌剧,这是目前上演得比较少的三部歌剧。演出很精彩,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概括我的感受,不论从演员到乐队,从服装到音乐,还是从灯光到布景简直都让人叫绝,连我身旁的德国朋友都说太棒了、太美了。那确实是人力和财力的大投入,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歌剧与纯音乐之间的差别。其实看歌剧与看京剧一样,精彩的唱段会让人鼓掌,好的道白同样也会使人开怀大笑。三场看下来,我真切地体会到德国人的音乐修养如此之高,不论票价几何,场场满座。在科隆看歌剧,歌剧院并非你的唯一去处,有时在音乐学院、戏剧院甚至在街头都会有歌剧演出。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在每天的报纸上发现,这个城市中还有许多地方在演出着不同的戏剧节目,其中必有你钟情的内容。
德国歌剧事业普及程度是我国无法企及的,这朵神奇美丽的奇葩,处处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如果你走访了拜罗伊特,你就会发现,歌剧艺术是怎样深入德国民心的,许多大街小巷都是用瓦格纳歌剧中的人物命名的,有齐格弗里德街、沃坦街、布仑希尔德街……这不仅是瓦格纳乐剧成就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反映了歌剧艺术对德国的影响,拜罗伊特瓦格纳音乐节之盛况,无不闪耀出德国歌剧艺术的辉煌。
在这儿学习、高访,虽然很疲劳,但也相当兴奋。清晨常常被鸟鸣和教堂的钟声唤醒,森林文化营造出来的那种深邃、甘美和宁静的气氛,还有那教堂和谐的钟声,这一切都不时地告诉我,又是一个黎明来到了,推开窗户,展现在眼前的是花鸟、草坪、森林、教堂,一派宜人景象,难怪从这乐土中走出了一代代音乐伟人:巴赫、亨德尔、格鲁克、贝多芬、威伯、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马勒……
当然,在这乐土之中也有我最好的良师益友汉克杰博士和他的妻子周修纬女士,他们慷慨无私地为德国的音乐文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在巧妙的缘分中成就了我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异国求学经历。汉克杰博士所给予我的财富不仅在学识方面,更多的是在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的为人等方面,他将是我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榜样。花甲之年的汉克杰博士将迎来人生新的篇章,远在中国的我谨以此文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思念,希望他一切都好,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