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且行且珍惜——我的德国行纪
在线阅读 收藏

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挥之不散,对于我来说,2011年的德国之行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那年年初,北京冬日的最后一场雪还没有化尽,我搭上飞往法兰克福的国际航班,开始为期四个月的欧洲游学之旅。作为无数受KAAD资助的奖学金生中的一员,我有幸来到向往已久的学术之乡德国,探寻先哲的足迹,膜拜其思想的荣光。让人倍加感念的是,KAAD亚洲部主任汉克杰博士与他的同事们,以及奥古斯都大公图书馆的施寒微教授(Prof. Dr. Schmidt-Glintzer),事前与我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帮助我将机票、行程、住宿、保险等事项安排得非常妥帖。这令首出国门的我感到异常的温暖,我也因此被德国人的严谨和细致深深折服。虽然与北京相隔遥远,然而对于我来说,德国这个国度从一开始就不是冰冷和陌生的。

德国时间2011年3月1日,在经历了1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个浑噩调整时差的夜晚以及两次转车、费时六个钟头的火车行程之后,我独自一人拖着无比沉重的旅行箱走出沃尔芬比特尔(Wolfenbüttel)极简袖珍的火车站。一抬眼,清澈明媚的午后阳光瞬间融化了我,当我沿着投射着树木斑驳阴影的街道慢慢走进这座蜗居在中北德下萨克森州的宁静小镇的时候,对未来四个月的时光是未知的。

我在沃尔芬比特尔的家坐落于莱布尼茨大街的尽头,这条街道两边林立风格各异的三层小别墅,据说不少是艺术家的度假屋。每一栋别墅都独门独户并带有风格不一的花园,安静而祥和。我所居住的木屋原来是一所女校教师的宿舍,现在改建为访问学者下榻的地方。木屋入口的地砖上标注着这栋不起眼的“神仙级”小别墅的年龄——1896,那正是甲午海战的第二年。事实上,德国的许多中世纪小镇都保留有年代久远的木屋,尤其是中心地带街市上的那些小屋,往往一栋栋连在一起,每一栋的门脸都装饰有不同颜色的边框或底色,十足的童话场景。这些木屋记载着时光的痕迹,有些甚至经历过惨烈的火灾,却仍能被屋主人修缮得妥妥帖帖,令人唏嘘。一些德国朋友跟我说,自己家的房子是祖辈亲手盖起来的,甚至屋中的一些桌椅柜橱也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德国人对亲手营建栖身之所有着异常的劲头和热情。每片砖瓦、每件物什都有故事,都承载着情感。在我看来,从德国人对待房子的态度可以窥见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本真是质朴的,后天的修饰不应成为它的累赘。栖居是一种积蓄和传承,居所的价值不在于华丽,而在于与之相联的情感意义。

沃尔芬比特尔没有特别的物产,其中世纪的城镇面貌在德国也并非独有,然而先贤们却慷慨地留给它一份极其闪光的财富——奥古斯特大公图书馆(Herzog August Bibliothek,简称HAB)。沿着我居住的小屋前的行道向南步行五分钟,就是图书馆所在地。这座沃镇的地标性建筑诞生于1572年,一度被历任所有者和馆长建设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图书馆,莱布尼茨、莱辛等德国哲学巨擘都做过这里的专职图书管理员。如今,图书馆的主体建筑修建于1887年,旧时巴洛克式圆顶的老馆由于火灾损毁严重,早已被拆除。无论游客还是每日前来图书馆阅读的研究者,只要静静沿着横亘于草坪之上的砖石小路走到她的面前,一定会油生出朝圣感。HAB既是图书馆,也是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众多17世纪以来的古本手稿和印刷品,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也因此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

冬春之际的德国,气温还有些低,有时会遇上连绵的阴雨天,让人只能困于室内。于是久坐的人难免会思考些关乎人生意义的断章。据说德国漫长的秋冬季节是催生这种思绪和情绪的最佳时节。因此,这里多出形而上的哲人,真是一点儿也不令人惊讶。而在沃镇的100多个日夜,实在有太多无声的时光了。在图书馆研读,在桌边写作,在林中散步,在花园放空,现在回想起来,日子简直安静和纯粹得不真实。北京的街道和房间里总有人声,总有喧嚣,而这座小镇仿若空灵的世外桃源。每日傍晚,我坐在临窗南向的书桌前整理资料或看书,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日头就落到远处别墅的肩头下面去了。之后便迎来美好又惆怅的夜色。那种甚至能听到耳道里空气鸣响的独处,是沉淀人心的最好方法。我想到曾有无数皓首穷经的学人在这静谧和隐居中苦读,他们将沉寂看成平凡生活的伟大注脚,直面内心的欲望和执念,让悠悠岁月把一切恐惧和彷徨揉碎在自己旷达的胸怀之中,成就不凡的人生。

身在闹市的我们,实在太需要这样一片安静的土壤!

在德国的日子还有许多有趣的见闻。KAAD的奖学金生来自五湖四海,设在总部波恩(Bonn)的一年一度的年会以及不定期举办的主题研讨让我们这些分散在德国四处求学和访问的KAAD人相聚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不同的观点,交流彼此的想法,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德国社会的了解,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仍记得来自非洲的奖学金生们在礼拜后为大家献上的非洲土著风格的歌舞仪式,那种发自内心、纯粹欢腾的对主的爱,让在场的人深受感染。来自东南亚的奖学金生们能歌善舞,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点子触发大家的想象。我也在几次活动中结识了几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大家一见如故,没多久就成为好朋友,也因KAAD把本来素不相识的我们聚在一起而深深感恩。而在KAAD的大家庭中,汉克杰博士俨然成了我们这些来自亚洲的孩子在德国的“大家长”。每次会面,我们总会被他温情绅士的嘘寒问暖所感动,年会和历次研讨,他与我们吃住在一起,照顾我们每个人的饮食和住宿,耐心地聆听每个人的困惑,热心地帮助解决每个人的难题。汉克杰博士是位“中国通”,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或许也因为常年负责KAAD亚洲部事务的关系,汉克杰博士行事除了保有德国人的严谨细致以外,还常常带有亚洲人的含蓄和柔和。我们在参观波恩总部时,在汉克杰博士的办公室里看到他精心摆放的那些颇有中国味的陈设,有纸鸢,有奖学金生撰写的书法,也有记录着美好回忆的合影。汉克杰博士说他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也期待着更多优秀的亚洲学人加入KAAD的大家庭。

多年后,我还会感念那个温暖的下午,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且行且谈,穿过波恩那片茂密的树林,春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洒下来,落在林间小路上,落进每个人的心里。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