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谈谈伤寒、温病、经方、时方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医临床辨证的依据,主要是《伤寒论》、《温病条辨》;经方专指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时方则指经方以外的所有后世方。专尊仲景的医家,认为治病非经方不可,并且以用经方自夸高明,鄙视时方为不足用。其实经方、时方,只不过出处不同,同为古人遗留的经验,也同样可以治愈疾病,何况时有古今,地有南北,病机内容,万变不齐,有一方,必定有一方的道理,一定的用途,主要在医家细心审证,选择取用。那么,就完全收罗过去所有的方剂,还恐不够用。若一定执著说经方好,时方不好,那和自己限制自己有什么不同呢?同样,伤寒和温病,也仅仅是病理上的说法不同。一派主张《伤寒论》内已有温病治法,如王仆庄、陆九芝;一派主温病必须与伤寒对峙,如叶天士、吴鞠通。其实千千万万的病,道理只有一个,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伤寒法可以治好温病,温病法也可以治愈伤寒,因伤寒、温病用药虽不尽同,但它能违反治疗上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一定规律吗?并且有部分温病方剂对热性病的治疗效果确比经方为优,这是中医学说的向前发展,岂可忽视?!

此外,还有用药繁简的问题,有人用药精简,只有七八味,最多十一二味,有的人则动辄一二十味,究竟怎样好呢?我觉得这要依病理客观形势而定,病简当然药简,病繁也须药繁,如防风通圣散与五积散所治的病,简单的麻黄汤、桂支汤是不可能胜任的。还有治病方法也是变化无常的,有的病看起来尽管复杂,但只要找出主要矛盾,大可以单刀直入,以少胜众,出奇制胜,主要矛盾消除了,其余的次要矛盾就跟着消除;有的病确是头绪纷繁,矛盾重重,需要全面解决,就应该用多味的药全面照顾,此犹兵家以大兵团外线包围作战,彻底全歼敌人,也未尝不好。更有一说,用药的配伍适当,最是要紧,如配伍不当,哪怕就用三五味药,也可能是互相牵制,减低疗效;若配伍得法,如《千金要方》中用四五十味药,甚至六七十味药组成一方,但是阵容整齐,步调一致,也仍不失为好方。

总之,医家读书须博,体验要深,要做一个杰出的医家,我前面已举了《千金要方》的《大医业例》,且加以疏释,过去著名医家如张机、华佗、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傅青主、徐灵胎、葛可久、薛生白等,能够对中医有突出的贡献,都是因为他们能博收广采,以扩充其医学知能的缘故。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