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药向何处去
在线阅读 收藏

一般都说:“中药治病疗效好,就是药太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有人想把中药西药化,也就是用丸、散、膏、丹的成品代替汤煎。但成品是固定的,而人的疾病则是千变万化的,以固定的方药去应付变化无常的病变,难免不削足就履,凿枘不投,当然要影响疗效。其次,也有人想把中药分别提取精华或制成水剂,临用时适当取配。但提制后的单品,一方面是增加了成本,且保存不易;一方面在提制过程中,也就失掉了某一些性能,与中药汤剂的各药合煎并煮而起的复杂化学作用,显然是有巨大差别的。

然则中药将何去何从呢?我以为世间什么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瑖瑜杂出,往往弊之所在,也就是利之所出,既有瑖的出现,瑜也是一定具有的,这正是辩证唯物的道理,对立面的统一,任何求全责备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唯心的错误的。所以中药粗看起来,好像多么原始,多么陈旧,多么不方便,然而它的高度配伍灵活性,控制症状的全面性,疗效的高度持久性等,正是从原始、陈旧、不方便中来。我认为中药的出路,首先应当恢复固有的优良炮制传统,将每一种药物都制成一定的标准品,尽量做到洁净新鲜,去掉灰渣糜烂,防止虫蛙鼠耗。为要做到这一点,中药房要酌情配备充足力量,如像现在公社一级的卫生所,中药房十之八九仅有一个药剂员,有时甚至一个也不固定,这对中药的管理、炮制与配方都是不利的,所以结果大都是以烂为烂,敷衍塞责,能够马马虎虎的应付过去就算是不错的了,怎么能谈得上发扬进步呢?!

又中药以汤液为主,故方剂学古人叫“汤液经”。关于中药的煎煮法,古人有很多经验,如哪些药应久煎,哪些药应少煮;哪些药要先熬,哪些药应后入;哪些药应随病情的不同加以专制,哪些药要单品别煮临用合入。其服法如饭前饭后,日二、日三,及一日多次频饮等,亦俱各有至理。现在大半都不讲求了,我认为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此上所说,都就继承古人优点上着眼。当然,事物都是不断演变发展的,随着科研的进步,适当改变剂型、服法以方便病人并提高疗效,更是值得注意的。当然发展进步,不能脱离历史条件与物质基础,若古人已有的现成优点都不继承利用,空谈改进,如沙上筑楼,前途是不可想象的。尤其中药这个东西,自古以复合药味取效占了大部,我个人觉得今后的科研,也应就复方中求效果,若仅像过去的单位分析,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是有距离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