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朱陆之辩长达800余年,以致成为一桩学术公案。宋明理学自其诞生之初起,便出现了争论,而朱陆将此种论争推向了极致。朱熹和陆象山围绕着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天理与人欲、义与利、为学与为道、虚与实、道统与异说等展开讨论。朱陆所辩论的问题,涉及宋明道学最主要的和最核心的问题,即哲学本体论问题和道德问题。从宋到清,朱陆之辩构成中国哲学史一条发展的重要线索。不仅如此,朱陆论争还传到了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对东亚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陆之辩的本质,是争夺道统的话语权。陈法著《明辩录》一书,以朱陆之辩为大背景,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秉持朱与陆、儒与佛对立而以朱、儒为是以陆、佛为非的观点,对象山和阳明哲学提出了批评。荆如棠在《明辩录》序中认为,陈法“学本程朱,辩严义利,自官翰林以及外任监司皆能不负所学。以见于行,实心实政,流传不朽”